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格魯吉亞和俄羅斯之間“狼來了”的游戲尚未結束。自8月8日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兩度易手之后,俄58軍占據了這個幾乎被摧毀的城市。目前,俄格因都不愿首先讓步而使局勢陷入死胡同,雙方正在爭奪茨欣瓦利及附近高地,情況瞬息萬變,真假難斷,信息戰與心理戰強度明顯加大。一直摩擦不斷、充滿戲劇化的俄格關系何以在此刻武力相向?
一切起源于科索沃問題
8月8日凌晨,格魯吉亞與南奧塞梯交火,隨即俄軍迅速介入。誰先開的第一槍,各方說法不一,已成懸案。不過,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目前討論誰對誰錯已不重要。俄格因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問題吵鬧了三四年,什么難聽的話都說過,什么狠招都用過,都憋了一肚子的火,任何“意外的”撩撥都會激發難以預測的后果。正如摩爾多瓦政治評論家波格丹·奇爾加所說,南高加索地區的矛盾已積累到似乎只能用戰爭才能解決的程度了。7月初以來的情況表明,格方因難以忍受南奧方面不斷的挑釁而一舉拿下茨欣瓦利,俄也因無法忍受格對俄公民利益的傷害而采取了軍事報復,并要求格撤出茨欣瓦利。
格俄大規模武裝沖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斯德哥爾摩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負責人科爾奈認為,這一切起源于科索沃問題和北約布加勒斯特峰會。2004年薩卡什維利上臺后,隨著美歐積極推動國際社會承認科索沃獨立,南奧和阿布哈茲問題“解凍”的速度加快。南、阿聯合獨聯體內存在領土爭端的其他兩個地區加快謀求國際承認,對格構成很大壓力。在此背景下,格于2004年恢復了對南奧的軍事行動,2006年派武裝警察進駐科多爾峽谷,并試圖控制連接俄與南奧的羅科斯基走廊,但其攻占茨欣瓦利的嘗試屢以失敗告終。從那時起,薩卡什維利加快了軍事改革的步伐,格軍事實力和軍隊現代化水平迅速提升,在軍隊及武器裝備上取得了對南奧和阿布哈茲的優勢。
目前,格處于進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的關鍵時期,但布加勒斯特峰會幾乎終結了格借助美國在年底加入北約的希望。輿論普遍認為,最大的障礙就是領土爭端問題。巴庫的政治分析家指出,7月賴斯的造訪重新給了薩卡什維利以鼓勵。而且,今年1月的格總統選舉結果表明,美國并未因這個“壞孩子”的冒險風格而減少對格加入北約的支持。實際上,2005年和2007年圍繞俄軍事基地撤出問題,格俄也一度接近戰爭狀態,在美國及其北約盟國的堅定政治支持下,俄最終妥協了。在解決格西南部的阿扎爾問題上,薩卡什維利也曾展現了他的強硬姿態,結果俄再度退讓,阿巴希澤流亡莫斯科。
美國的支持讓格產生錯覺
格軍力的增強與俄的一再退讓,增強了薩卡什維利解決領土爭端問題的冒險心理。在今年1月總統競選時的講話中他許諾,將在新任期內“徹底而輕松地”解決南奧和阿布哈茲問題。不過,在南奧地區的軍事冒險取得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格獲得西方、主要是美國的軍事支持,直接后果就是俄美軍事沖突。在這一問題上,薩卡什維利似乎誤會了美國的意思。俄REGNUM新聞網援引美國一匿名高級外交官的話說,不久前美曾直接向格領導人表示美支持格為實現領土完整所做的努力,但格沒有機會贏得同俄的戰爭,必須通過外交方式解決加入北約問題。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克恩也在8月9日表示,“如果他們現在是北約成員的話,那么我們會根據北約章程第五款承擔起保衛格魯吉亞的責任”。基于上述原因,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安全問題專家克里斯多弗·蘭頓表示,他不明白格為什么走得這么遠。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戰的部分原因在格魯吉亞。
沖突擴大的危險加大
格對俄進行軍事挑戰不僅毫無勝算,而且俄會借此鞏固在南奧的地位,正如科爾奈所說:“不管戰爭是由誰挑起的,俄對外政策的基本方向是清楚的,即把這些領土(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置于自己的監督之下。”這也是俄制約甚至終止格加入北約努力的“籌碼”。但格對俄維和部隊身份的嚴重不信任削弱了俄和平調解沖突區問題的能力。在格俄開戰前,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帶著他的三階段計劃試圖說服俄、格和南奧之間達成一致意見,但沒有引起任何一方的興趣。借助沖突各方之外的力量和平解決問題的努力“流產”。
8月7日,在格魯吉亞再一體化部長雅戈巴什維利與南奧副總理喬奇耶夫的會談中,南奧堅持在混合監督委員會框架內談判,而格方既不需要混合監督委員會,也不需要俄以調停者身份加入。面對談判陷入僵局引發軍事沖突的危險,俄外交部特派大使波波夫警告說,如果局面發展到武力沖突,“俄不會坐視不管”,“更何況那里還居住著俄羅斯公民”。不過,雅戈巴什維利針鋒相對地指出,如果在茨欣瓦利出現由俄派遣過來的“匪徒”的話,由此引起的緊張局勢升級及其進一步后果將由俄承擔。
談判桌上的唇槍舌劍在短短不到24小時內變成了現實中的導彈和重炮。隨著戰事的推進,沖突擴大化的危險在加大,美歐染指俄利益區的機會也在加大,俄格重建平衡關系的進程已然變得更加復雜。(中國青年報8月29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