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特約評論員文章:當地時間8月30日,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和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在班加西簽署了一項友好協議。根據協議,意大利就1911-1943年對利比亞殖民統治所造成的傷害向利比亞道歉,并提供50億美元投資作為補償。這是西方殖民國家首次就殖民歷史向非洲受害國作正式的賠償和道歉。
按照貝盧斯科尼的話說,這筆錢代表了意大利對利比亞在殖民時代所受傷害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補償。和其他老牌殖民強國相比,意大利在利比亞的殖民史僅32年,但其在這短短32年里不但巧取豪奪、橫征暴斂,而且將二戰戰火引進這個北非國家,并將眾多利比亞人作為炮灰送上不義之戰的戰場,僅就此而言,區區50億又何足彌補?
然而,對于受害國而言,殖民時代的傷害,精神遠大于物質。同樣,殖民國家道歉和賠償的姿態,要遠比道歉與賠償本身更具價值。此次意大利不僅賠款、總理親臨道歉,還將當年殖民者掠奪的“昔蘭尼維納斯女神”歸還給昔蘭尼市,雖然一些當地人仍表示“仇恨很難就此一筆勾銷”,但這種積極的姿態顯然有利于消融兩國間固結的齟齬冰層。利比亞方面投桃報李,將8月30日命名為“意大利友誼日”,就是明證。
國際政治是現實的,意大利的道歉和補償,自然是為了現實的利益。由于地緣關系,大量北非難民通過利比亞偷渡到意大利,據意大利內政部統計,僅今年1-7月就有1.5萬名北非人乘船偷渡到意大利南部,其中大多數系從利比亞沿海出發。這些非法移民給意大利帶來沉重的經濟和治安負擔,若沒有利比亞的配合,很難根治這一頑癥。利比亞還是意大利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意大利25%的石油和33%的天然氣來自利比亞,但對利比亞的出口卻與之不成比例。此次的50億美元補償全部以投資形式投入,每年僅2億美元,分25年投放,其中相當部分注入基礎建設項目,而這些有限的投入顯然不足以支撐大型項目,勢必追加投資,并引入意大利企業和技術,這在無形中不啻為意大利企業和資金尋得了25年的大好商機。不但如此,和這一賠償配套的,是一項價值5億美元的投資,由意大利提供資金、技術和設備,在利比亞沿海設置海岸監控攝像裝備,以控制非法移民偷渡,這顯然是從源頭上控制流入意大利非法移民的絕佳方案。如果意大利缺乏“向后看”,為殖民歷史負責的勇氣和魄力,就無法“向前看”,與利比亞一起尋求雙贏的未來合作之路。
對利比亞而言,雖然近年來逐漸融入國際社會,但在地中海的北岸仍缺乏真正堪稱伙伴的知心朋友,利用這一“向后看”的絕佳機會,和意大利這個近鄰、富鄰建立起密切的政治、經濟紐帶,顯然是大有好處的。利比亞在對方主動示好后及時投桃報李,作出豁達大度的姿態,對兩國的未來都是務實、理性的選擇。
不論是經濟合作問題還是非法移民問題,長期以來都是“老歐洲”和非洲前殖民地國家最棘手的問題,近年來歐洲各國往往鼓吹“向前看”,希望將殖民時代的包袱甩掉,用所謂“平等互惠”的關系取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第二屆歐非峰會上鼓吹“互相門戶開放”:歐洲對非洲開放市場,非洲也應對歐洲照章辦理;法國總統薩科奇則一面要求塞內加爾等國“嚴控非法移民”,一面企圖削減對非洲前殖民地國家的援助。顯然,這樣的“向前看”,是希望豁免幾百年殖民統治帶給非洲各國的沉重債務,同時用“平等互惠”等華麗口號,繼續從非洲攫取市場紅利。然而非洲已不是昔日的非洲,歐非峰會上非洲各國鐵板一塊的團結,以及薩科奇在非洲的幾次被冷遇,充分說明了一個至理:惟有先“向后看”,才能一起“向前看”。
意大利對利比亞的補償開創了殖民者向被殖民者道歉、賠款的先例,也為前殖民國家理清殖民歷史亂麻開辟了一條新路,其歷史意義究竟如何,也許再過幾十年,才能看得更準確、更全面。
(中國日報網專欄作家 陶短房)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