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文章:這是國外網上一篇文章的題目,我在這里借用一下。
起因是8月30日意大利與利比亞簽定協議,意大利向利比亞投資50億美元,以補償利比亞“在意大利殖民時期受到的掠奪和損失”。這大約是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堅持不懈地奮斗的結果,他先后在2001年聯合國第三屆反對種族主義世界大會和2007年歐非峰會上明確要求前殖民地宗主國清償它們所欠非洲的殖民債務。
此事在前法屬殖民地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產生巨大反響。尤其在阿爾及利亞,許多人要求法國學習意大利的榜樣。但法國拒絕承擔責任。法國外交部宣稱,意大利與利比亞簽定的協定既不是先例,也不是參照物。每一個國家的雙邊關系史都是按其愿望發展的,各國歷史都有其特殊性。法國打消了人們對它的善意期待。為什么法國對道歉和賠償會感到那么困難呢?縱觀各方反應,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擔心“多米諾骨牌效應”。非洲國家認為,法國立法承認奴隸制為反人類罪,領導人講話承認奴隸制傷害了非洲人民,這是一大進步。但是無論是立法還是講話,都沒有點明誰是罪魁禍首,也不提經濟賠償。這就顯得有點兒虛偽了。
眾所周知,法國在歷史上是世界重要的奴隸殖民帝國。它在世界各地,特別在非洲霸占了許多地方,對殖民地人民進行殘酷和野蠻的統治。因此,法國欠下非洲人民的債務——經濟的、政治的、道義的——實在太多了,它擔心一旦向某個非洲國家承諾賠償,就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法國實在沒有勇氣面對這個問題。
第二,殖民主義情結使然。非洲媒體評論法非關系說,盡管經濟協定有了成果,雙方都有政治上靠攏的愿望,地中海聯盟計劃也正在啟動,但非洲人民對過去屈辱的記憶是難以消除的,痛苦和不信任依然存在。非洲國家都知道,過去建立的不平等關系,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在心理層面上,都沒有得到糾正。法國最高領導人去年7月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的種族主義言論就是毋庸置疑的證明。兩年前,法國有一批極右分子公然無視非洲人民遭受殖民主義壓迫和剝削的痛苦,宣稱殖民主義的積極面大于消極面,要求議會通過法律,為殖民主義評功擺好。
第三,法國人的傲慢。所謂大國是不道歉的,盡管它明白自己應受譴責。另一方面,法國歷史上倡導“平等、自由、博愛”,自我標榜為“人權之母”。倘若公開道歉、賠償,這“人權衛士”的臉面往哪里擱?
雖然法國要走出向前殖民地人民道歉的一步困難重重,但有識之士指出,法國只有面對現實,克服道歉的困難,才能與其前殖民地發展和諧的關系。
(作者:黃舍驕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前中國駐剛果(金)大使、前中國駐盧旺達大使、現為外交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