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出誰手
無論出場陣勢如何,兩方競爭對手已正式布陣。說來說去,變革還是最終主題,而爭論的焦點就是究竟誰才有能力實現變革,誰主張的政策能給國家和百姓帶來積極變革。
內憂外患之下,美國選民的希望是明確的,但在將其變為現實的方法上意見大相徑庭,而這也是解釋奧巴馬和麥凱恩迄今支持率不相上下的原因之一。
經濟是美國選民的頭等憂患,從次貸危機、信用危機、住房危機、就業危機、能源危機……與恐怖主義威脅相比,這些字眼的見報率和在選民口中的提及頻率毫不遜色。特別是一個發達國家聊以為繼的中產階級,在這一波經濟不景氣中受到嚴重打擊。
究竟如何重建美國繁榮,奧巴馬和麥凱恩拿出兩個不同設計方案。在稅收政策上,前者認為應該停止布什政府對富裕階層的減稅政策,而側重于減輕貧困階層和中產積極的經濟負擔,而后者認為,應該繼續減稅政策,增加生產和消費能力;在就業政策上,前者打算通過大興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工作崗位,而后者打算增加對企業工廠的優惠政策,促進他們加大投資,為本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在能源政策上,前者計劃大力發展可替代能源,而后者則認為應增加開采美國近海石油,提高自給產量……
外交軍事政策是兩方候選人的另一重要角逐領域。近幾年來,美國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像消防員一樣破滅此起彼伏的暴力事件,雖然也給“基地”和“塔利班”以重擊,但始終無法將其根除,本·拉丹依然沒有下落。兩場戰爭已經把布什政府的民意支持率拖至歷史新低,兩名候選人自然與其拉開距離。究竟怎樣才能不會被視為失敗落逃地從戰爭中脫身?怎樣才能不浪費更多納稅人金錢和犧牲更多美國人的性命,又能確保將恐怖分子圈至本土之外的戰場,美國民眾在紅藍兩種方案中猶豫不決。
與軍事力量相比,奧巴馬更傾向于使用外交談判手段解決問題,就算和與美一向敵對的所謂“流氓國家”也可以面談,將條件攤在桌面上,并配合外交和經濟制裁威脅,令對方審時度勢,做出妥協。麥凱恩則嘲笑這種“先禮后兵”的設想正體現了奧巴馬在外交國防上的經驗不足。
美國一些政治分析人士和國際關系專家正在私下或公開討論“后美國時代”問題。隨著其他國家崛起,而美國陷入內政、國際貿易和外交軍事的困境,如何重塑美國地位,成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關切的問題。無論是奧巴馬的團結力量還是麥凱恩的增強優勢,都能被對方找出缺陷不足,或是脫離現實,或是背道而馳,答案不是在11月4日選舉日之前就能找到的。
(來源:《環球》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