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想不到的是,10月5日,默克爾一回到柏林,就立刻宣布為銀行個人存款提供擔保,并宣布出資500億歐元拯救德國地產融資抵押銀行。這就是歐洲,“統一”的歐洲!
默克爾這個“一百八十度的華麗轉身”,并非她想到了東德的“社會主義時代”,要重溫“集體農場的舊夢”,而是不得已而為之。愛爾蘭政府的突然“出拳”,逼迫其他國家只能倉促應對。實際上,在她離開柏林去巴黎之前,德國就已出現銀行擠兌的苗頭,并且市場上都在傳說多家銀行深陷“次貸門”就要破產了。哪想到愛爾蘭政府不顧歐盟大家庭的友情,突然“出拳”打大家一個措手不及。現在要是不出全額擔保的政策,德國人還不把存款全部提出去存到愛爾蘭,那德國的銀行還不得全完蛋。想到這,她已顧不得自己剛剛在巴黎的 “玉言”。默克爾此言一出,迫不得已瑞典、奧地利、英國、丹麥和冰島等其他歐洲國家也只好緊隨其后,宣布提高存款擔保額度。
歐洲國家這種“各自為政”的局面自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這些國家貨幣統一,貿易自由,在經濟上可以說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共同體。但另一方面,各國的財政和稅收是相互獨立的,這又使得它們在利益上相互沖突。如果一國在沒有和其他國家達成協議時就單獨行動,則要么讓別人搭了順風車,要么給其他國家帶來麻煩。另外,新老歐洲的金融體系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救助計劃的難產。2004年第5批加入歐盟的10個國家都來自中東歐,銀行系統相對比較封閉,在本輪危機中受到的沖擊不大。本來這些國家加入歐盟,都是為了能夠分享自由貿易、勞動力流動、農業補貼等好處,從“富鄰居”那里沾點光;誰知剛進來不久就碰到金融海嘯,好處還沒賺到多少,先要掏錢救人,這種賠本生意中東歐國家當然不樂意奉陪。
也許有人要問,解救歐洲金融危機的關鍵時刻,歐洲央行哪里去了?要知道在美國這次金融危機大戰中,美聯儲可是一直沖在前邊。實際上,歐洲央行也在拼命揮動戰旗,搖旗吶喊,只是戰斗力有限。正如10月2日《中國日報》文章《面對美國金融危機歐洲能做些什么?》中所言“盡管歐盟總體經濟規模已經超越美國,但是由于歐元是可自由兌換貨幣,無論是歐洲央行,還是歐盟各國都無需儲備過多的外匯資產。到2008年7月歐洲央行的外匯儲備僅有629億美元,而整個歐洲貨幣體系各國的外匯儲備總和也僅有5551億美元,還不及中國的三分之一。就是這5000多億美元也主要是用于正常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結算準備,基本上沒有閑置的儲備可以用于支持美國的救助計劃”。因此,歐洲央行也只能揮舞戰旗,做一個“動口不動手的君子”。更重要的是,歐央行的唯一目標是維持歐元區物價的穩定,只能從總體層面上通過貨幣政策影響實體經濟。但由于很難在各成員國之間分攤救助成本,因此不能承擔最終貸款人角色,對具體的目標加以救助。相比之下美聯儲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進行直接救助的能力和動力都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