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句式被人詬病很久,開頭是“兄弟當年在美國的時候”,后面也就開始痛說革命家史或者吹牛如何風光。這次我也想用這個句式開個頭:兄弟當年在美國的時候,那可是真想王致和的臭豆腐啊。
中國人在國外的時候說起想家來,其實80%都是在回憶當年家鄉(xiāng)的風味,而在美國之類的地方,家鄉(xiāng)風味是頗不易得。一個是路途遙遠,一個是當?shù)氐氖称饭芾硖珖栏瘢枚辔业纫暈榻^品的美食小菜,到人家那里就檢疫什么的不是很困難,就是不過關(guān)。弄得思鄉(xiāng)之情往往變成了思食之意。
想起這陳年往事,是看見《法制晚報》的報道云:臨近年底購物旺季,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檢查中國大陸進口食品“超嚴”,致使洛杉磯眾多華資公司近百個貨柜的食品無法及時上架,而且專門查的是“腐乳”之類的東西,未免就此發(fā)上一點感慨。
其實稍微熟悉西洋菜式的人都知道,所謂奶酪者,也是發(fā)酵、長霉之后才能成為盤中餐的。說起來有些乳酪的味道,還真是跟臭豆腐有一拼。但人家就可以通行無阻于市場之上,除了文化差異導致那些市場能夠接受以外,另外還是有其他原因的。
我個人相當懷疑的是,我們這里把出口的“腐乳”之“腐”字直接就翻譯成英文了。這個毛病在出口的翻譯中屢見不鮮,看上去是直譯而沒什么錯誤,實際上是大錯而特錯。您想,直接就是“腐敗的豆腐”,要是不查你才是怪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文化推廣確實是不足。別看挾強大的技術(shù)優(yōu)勢之下,我國人出去以后第一個想做的生意往往是中餐館,實際上從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角度來說,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看,在西方更認可的日本文化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這固然與當年一段時間閉關(guān)鎖國的政策有關(guān),但不得不說人家在這方面做的確實很好,是一種有目標、有系統(tǒng)的宣傳自己的文化。
我總是覺得這個世界上好多事情容易起沖突,往往都是交流與溝通不夠造成的,不論是一罐“腐乳”還是互相叫板,除了極少數(shù)的例子外,往往就是雙方根本沒明白對方的意思,甚至就如同這個腐乳跟他們的乳酪一樣,其實未必有什么差別,一個語境轉(zhuǎn)換往往就是乳酪可以而腐乳不行。
正值年根的時候,看來很多在國外的同胞思鄉(xiāng)之情就因為這些誤解以及其他,可能依然需要借回憶而懷想家鄉(xiāng)美食了。而為了將來能讓我們走遍世界各地都吃上腐乳或者其他什么東西,看來成系統(tǒng)的介紹中國融入這個世界也應(yīng)該有些許的加速。國外已經(jīng)有很多地方直接就用上音譯稱呼“豆腐”、“功夫”,能更進一步,相信也未必是什么難事吧。(環(huán)球在線:石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