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做法顯然正合查韋斯心意,而令美國感到不快,然而在后冷戰(zhàn)時代,即使是美國,也不便在自己的“后院”為所欲為,據塞拉亞早先聲稱,他曾粉碎過針對他的軍事政變,而政變失敗的主因是“美國不支持”,這充分反映了美國的態(tài)度——樂于看到有利于自己的改變,但不便自己出臺。
受到鼓舞的塞拉亞顯然不僅僅希望在政策上像查韋斯,而希望在權力和地位上也像。根據洪都拉斯憲法,總統(tǒng)任期4年,不得連任,塞拉亞強力推動全民公決修憲,試圖為自己連任鋪路。
然而“洪都拉斯的查韋斯”塞拉亞顯然缺乏查韋斯的底氣:憲法法院裁定修憲公決非法,總司令羅密歐.瓦斯奎斯和國防部長埃德蒙多.奧雷利亞納等主要軍事將領均拒絕支持公決。塞拉亞的對策是無視憲法法院的裁決,解除幾名將領的職務,甚至親自跑到鄉(xiāng)下為公決搖旗吶喊,并在此過程中被“暗算”。
和石油資源豐富、經濟發(fā)展迅猛的委內瑞拉相比,洪都拉斯經濟基礎薄弱,除水電、木材和銀礦資源較豐富外,其它自然資源也較匱乏,塞拉亞很難如查韋斯所作的那樣,依靠石油紅利收買民粹,鞏固國內權力根基,進而憑借經濟實力向外國資本叫板,博取國內外支持者的擁護。他的社會改革缺乏財力的支持而注定曲高和寡,而他的權力欲又因拿不出紅利,而缺乏必要的國內支持。效仿查韋斯的攬權,卻缺乏查韋斯的“必殺技”,后果如此,并不足奇。
盡管查韋斯擺出一副大包大攬的姿態(tài),但塞拉亞清楚,這位盟友雖喊出不惜軍事干預的高調,但委內瑞拉軍力有限,洪都拉斯與之又不接壤,中間還隔著美國的巴拿馬軍事基地,漫說查韋斯未必敢動手、能動手,即使真的出兵,也徒然將水攪得更渾,因此他對查韋斯的示好裝聾作啞,反倒公開表示,希望迄今態(tài)度冷漠的美國出面斡旋,“幫助自己恢復權力”。
至少在臺面上,美國國務院仍表示支持塞拉亞的民選總統(tǒng)身份,但事實上對于塞拉亞的失勢,美國并非不愿意看到。為了顧及自身形象,美國當然不愿甘冒“支持政變、推翻民主”的罪名,但倘若政變方在“無形之手”推動下,迅速用“民意”、“憲政”的方式變非法為合法,則美國很可能順水推舟,堂而皇之地以順應洪都拉斯民意為由,漂漂亮亮地杯葛塞拉亞。
按照原定計劃,洪都拉斯大選日為11月29日,目前看來,政變一方很可能提前舉行大選,以此取消塞拉亞“民選總統(tǒng)”的口實,屆時美國將如何動作,將成為各方最關注的焦點。
(作者:中國日報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