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被朝鮮政府特赦的兩名美國籍女記者驚喜之情未褪,感激之淚未干,美國政府卻已擺出一副“翻臉不認人”的態勢。先是白宮發言人斷然否認克林頓給朝鮮帶去“口信”,堅持將克林頓訪朝定位為“私人訪問”。隨后,希拉里一改最初的“欣慰”和“松了一口氣”,在內羅畢口氣嚴厲地表示:“朝鮮只有兩個選擇,或繼續其‘挑釁行為’并受到國際孤立與制裁,或回到六方會談框架實施‘不可逆轉的’無核化步驟。”最后是8月5日奧巴馬的“人道行動說”,美國總統非但完全撇清白宮與克林頓之行的聯系,而且再次重復了針對朝鮮的強硬警告。
一天,僅僅一天,原本高呼“朝美直接對話拉開序幕”、“卡特之行重演”的觀察家們便跌破了眼鏡。正如美國國務院早先自己也承認的,鑒于朝鮮的特殊性,克林頓的平壤之行絕不可能沒有得到白宮的授意,而兩名女記者對于金正日而言可謂奇貨可居,不得到足夠紅利,他斷無可能如此輕易撒手。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讓美國政府在短暫沉默后迅即翻臉不認人?
正如一名美國國務院官員在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時所坦承的,總統與前總統屬于“一個極小的圈子”,類似當年卡特與克林頓,或今日克林頓與奧巴馬間的“知名不具”、“心照不宣”,在那架沒有任何標記的專機起飛之前,注定只能是個只屬于這個“極小圈子”的秘密。但一旦飛機降臨,事情曝光,美國政府的日常外交團隊和行政班底就勢必重新介入,而在這些“老臣子”的眼里,這樣的交易對克林頓或許有益無害,但對奧巴馬則未必,對美國則更如綁票勒贖一般,鑒于朝鮮的國際信譽記錄,奧巴馬政府在權衡利弊后立即“檢疫消毒”,當在情理之中。
當克林頓閃電訪問并帶回兩名女記者之際,日本、韓國輿論大嘩。雖然兩國政府保持緘默,但“美朝企圖繞開日韓”的質疑聲不絕于耳,恐慌、抱怨、質疑、憤怒,各種復雜情緒轉瞬間遍布兩國媒體。美日同盟、美韓軍事合作,是美國在遠東保持存在的基石,為獲得金正日不可靠的垂青,而寧冒冷卻與日韓兩個“老情人”間熱情的風險,顯然并非美國政府所愿。
更重要的是,由于歷史上一次又一次被戲耍,對于和北朝鮮、和金正日“一對一談判”并達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君子協定,美國朝野恐怕沒有幾個人會覺得靠譜。依靠“六方會談”等國際框架,借助自己在遠東的盟國以及和朝鮮有傳統關系的中俄等國,合力控制住朝鮮這頭不聽擺布的蠻牛,雖然同樣步履維艱,但至少比“一對一”稍有把握。且一旦出現變數,也不至于讓美國一家承擔風險。正因如此,奧巴馬政府在短暫搖擺后,迅即和所謂“秘密外交”揮手告別,重新拿起“國際社會協作”這把舊牌。
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上,中國和美國的基本利益是相近的,作為六方會談的召集人和朝鮮的老鄰居、老朋友,作為負責任的新興大國,中國有必要讓剛剛短暫搖擺了一把的美國人相信,倚靠六方會談是正確的。這個框架雖然效率不算高,但至少比“一對一”或克林頓的“私人訪問”靠譜得多。
(作者:陶短房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