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當地時間11月3日,捷克總統克勞斯簽署了《里斯本條約》,自此歐盟27個成員國全部完成該條約簽署,該條約將于12月2日正式生效,這意味著因2005年法國、荷蘭公投否決“歐盟憲法草案”,和2008年愛爾蘭選民公投否決《里斯本條約》而長期停滯的歐洲一體化進程,重又踏上穩步前進的軌道。
就在歐洲一體化一波三折、終將修成正果之際,亞洲內部圍繞著各種一體化方案,也進行著熱烈的議論。和歐盟所獲得的進展相比,亞洲的一體化進程相形見絀,長期停留在方案(甚至還不是一個方案版本)層面。那么,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可以給亞洲帶來怎樣的啟示?
首先,區域一體化必須有統一的綱領和基本的共識。
《里斯本條約》雖然剛剛被最終簽署,但實際上其核心精神早在1951年初步成型,1958年正式生效的歐共體《羅馬條約》即已形成,并成為歐洲一體化進程貫徹始終的指導準則。可以說,被擱置的“歐盟憲法草案”是《羅馬條約》的終極版,而《里斯本條約》則是《羅馬條約》的現實版。正是因為有一以貫之的共識和綱領,一波三折的歐洲一體化進程,才能一次又一次回歸軌道。與之相比,亞洲的一體化并非沒有綱領,恰相反,有太多的綱領,甚至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政治家,在不同時期也會提出不同版本的綱領,其所缺乏的恰恰是一以貫之的共識。
其次,區域一體化要有堅強的核心和火車頭。
對于歐洲一體化,歐盟各國的認識并不統一,有的強調“聯合”,有的則著重“自主”,之所以能最終達成妥協,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法-德這兩個昔日死敵的團結一致和齊心協力,是成功的關鍵。必須承認,法-德核心并非始終這樣堅強、鞏固,薩科奇上臺之初,和默克爾間就曾出現過不合拍,法德核心更因“地中海聯盟”的橫空出世,一度面臨十字路口。但兩國很快從大局出發重拾“核心”理念。27個歷史不同、想法各異的歐洲國家,也因為核心的穩固,而逐漸堅定了一體化的決心。與之相比,亞洲一體化的倡導國各懷心思,雖然在“一體化”這個外殼上似乎意見統一,但“一體化”的內囊卻各說各話。俗話說得好,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和歐洲一體化的“一馬飛奔”不同,亞洲一體化呈現的是幾輛火車頭分別往不同方向使勁的面貌,倘此問題不解決,一體化進程仍將困難重重。
第三,區域一體化要有耐心和恒心。
從1952年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到1967年的歐共體,再到1993年的歐盟,到即將誕生的歐盟主席、外長和多數表決制,歐洲一體化迄今已走過57年的漫長歲月,成員國由最初的6個,增長到如今的27個。由于各民族國家均有悠久歷史,國情不同,體制各異,語言不同,整合絕非易事,更不能一蹴而就。與歐洲相比,亞洲各國文化差異更大,政體、習俗更不相同,且許多國家因曾遭受殖民和侵略,對“出讓主權”存在一定抵觸情緒。在此情況下,亞洲各國必須付出更多耐心、更大恒心,才有望在一體化進程中有所成就。
第四,區域一體化要學會妥協。
不難看出,《里斯本條約》并不符合歐盟一體化最初的藍圖:沒有完整的常設機構,沒有“歐洲總統”、國旗、國徽等能讓人聯想到國家的象征符號,在許多細節上也更照顧各國主權。然而正是這些妥協,才讓歐洲各國得以求同存異,對一體化進程不離不棄。欲速則不達,在一體化這個涉及眾多國家的復雜議題上,過多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只能讓問題變得難上加難。
“洲情”不同,歐洲一體化的今天,未必就是亞洲一體化的明天。但無論如何,歐盟在一體化進程中的的經驗教訓,都值得作為后來者的亞洲各國認真剖析、借鑒和取舍。
(作者:陶短房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