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總統奧巴馬將于11月13日訪問日本。如果說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10月在紐約與奧巴馬的會見主要是禮節性的和相互試探性的,那么,這次奧巴馬的訪問顯然是非常實質性的,對兩國關系今后如何發展和變化將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奧巴馬和鳩山由紀夫都是打著“變革”(change)旗號先后上臺的。他們各自如何“變革”,外交上向著什么方向“變革”,能否“比翼飛”,人們十分關切。
想當初(2001年),小布什和小泉純一郎先后上臺,國際輿論普遍擔心,這兩只“鷹”從東西兩面相向而飛,彼此呼應,可能是國際社會的“不良兆頭”,甚或是“兇兆”。實踐已經證明,人們的擔心不無道理。
在那些年代,美日領導人會談一般都是很順暢的,戰略上也配合默契。美國新保守主義理學家們提出要在亞太地區策劃主要針對中國的“民主國家同盟”,麻生首相心領神會,迅速拋出建立“自由與繁榮之弧”的主張。在小泉和麻生這一類自民黨首相的心目中,只要“順了美國走”,同美國的關系搞好了,其它一切都不在話下,也不必顧慮同中國和韓國的關系搞壞。然而,“時代變遷”的訴求不饒人,美國和日本人民終于把他們拋棄了:雙“鷹”先后落地。
現在,國際輿論一般認為,奧巴馬和鳩山都是務實派或溫和派,堪稱“鴿”派。兩“鴿”如果順著時代的潮流“比翼飛”,將大大有利于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事業。但從雙方一系列言論和政策行為觀察,似乎很難。它們相互之間的矛盾不少,有些還是方向性和戰略性的分歧。
美國方面,奧巴馬政府為了“重塑美國的領導地位”,一開始便強調,它現在不僅需要“盟國”,也需要尋求“新的伙伴國”。奧巴馬一再聲稱,中美雙邊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此話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至少意味著中美關系可能邁向一個新臺階,日本作為“盟國”的地位多少有點“貶值”,不像過去那樣吃香了;在中美日三角關系中,日本鷹派孜孜以求的“2對1”(美日對中國)局面已開始演變,而且他們還擔心出現倒“2對1”(中美對日本)局面。
日本方面,鳩山政府盡管一再強調日美同盟關系的重要和“緊密”,不斷粉飾,但從根本上說,日本是要重新審定兩國關系,尋求“平等”地位。此其一。鳩山首相在參議院發表的施政演說公開聲稱,今后日本要成為東西方之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同文明之間的“橋梁”,成為受到國際社會尊重的國家;在同盟關系方面,日本要“坦率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此其二。鳩山首相一反過去自民黨消極被動政策,主動提出要推動建立“東亞共同體”,并強調亞洲是日本的“生存區域”。他雖然也說“并不排除美國”,但并未明確美國以什么身份參加,這也是同美國圖謀建立“APEC共同體”等戰略和政策相悖的。此其三。此外,日本還公開要求美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僅僅這幾點就足以表明,日本現在不愿再走“主從同盟關系”的老路了。
不僅如此,在一些重大的具體問題上,如日本在印度洋向美國軍艦供油支持阿富汗戰爭,美國軍事基地遷移等問題上,雙方意見分歧也比較大。
以上這些問題,奧巴馬這次訪問日本是回避不了的。如果雙方都能直面現實,承認“時代真的不同了”,協調立場,相互適應,特別是作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美國,少一點過去“鷹派的兇狠”,多一點現在“鴿派的柔和”,美日關系可能出現有利于亞太地區和平與發展的新局面。否則,像國防部長蓋茨那樣,近來連續對日本“放狠話”,日本可能在高壓之下作些妥協讓步,但心里不服,雙方關系就可能出現“不冷難熱”、“面和心不和”的局面。
最近有些國際輿論認為,美日都在利用同中國的關系,打“中國牌”,“壓”對方讓步。這可能有些道理,但不是正道。中國既希望搞好同美國的關系,也希望搞好同日本的關系,而且也樂意看到美日關系朝著和平與發展以及“合作共贏”的方向改善和發展。在中美日三邊關系方面,中國既不愿看到“2對1”局面繼續,也無意圖謀什么倒“2對1 ”,聯美制日,還是“平等”和“合作共贏”的三邊關系為好。
(作者:王嵎生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前中國APEC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