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東北亞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動向。最有代表性的,一是日本新執政的民主黨第一任首相鳩山由紀夫,在美軍基地搬遷等問題上摔了一大跤,萬般無奈,九個月就揮淚下臺,讓位于政治觀點接近、執政風格不同的菅直人。民主黨內開始重新洗牌,日本國內政治也再次重新洗牌。
二是發生了“天安號”艦艇沉沒事件,在“證據”不足和令人質疑的情況下,美韓一口咬定就是“朝鮮干的”,而且開動宣傳機器,逼中國做“負責任的大國”,“主持正義”,同它們一起譴責和制裁朝鮮。三是繼美國主導14國在這一地區舉行大規模聯合軍演后,高調宣傳美韓將在黃海舉行規模空前的軍事演習;說這是向“朝鮮威脅”發出堅決回應的信號,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這些現象,如果再加上俄羅斯最近在遠東舉行的空前規模和目的明顯的軍演,美日右翼媒體趁機挑撥離間,宣傳這是“劍指中國”,人們確實感到東北亞形勢有點撲朔迷離,錯綜復雜。其實,這都是美國典型的冷戰思維在新形勢下的“發酵”,其中也不乏日本親美右翼勢力的推波助瀾,以及現在韓國這顆“棋子”的配合。
在時代變遷進程加速發展的國際大環境下,亞太地區的力量對比也在發生重大變化。對中美兩國實力對比的漲落起伏,美國早已心中不悅,試圖多方遏制。去年日本政權更迭,民主黨政府提出要與美國建立“對等的”同盟關系,認同日本的“亞洲身份”;表示要與中國深化“戰略互惠關系”,主張中美日三角關系應該是“等邊的”;高調推出要努力構建“東亞共同體”的戰略目標。美國深感形勢發展對其極為不利,擔心美日軍事同盟可能被“釜底抽薪”,逐步瓦解。韓國李明博政權雖然比較順美國的心, 但它也要與中國建立戰略性的合作關系,美國實際上也并不放心。因此,美國一面用甜言蜜語尋求與中國的某種合作,試圖拉住中國,一面著力加強在亞太地區的投入,急需穩住和提升美日和美韓軍事同盟關系。
“天安號”事件對美國來說,可謂“天賜良機”。兩個月來,美國充分利用,大肆炒作,明里暗里制造“朝鮮威脅”和“中國威脅”的嚴重性和現實性。首先,在戰略上迫使日韓都感到,今后仍然離不開美國的安全“保護傘”,從而穩固甚至提升美國的主導地位。第二,迫使鳩山在美軍基地搬遷問題上妥協和下臺,打亂日本民主黨的如意算盤。第三,全面提升美韓軍事同盟關系,包括把戰時指揮權的移交推遲三年。第四,在一定程度上打亂或推遲了中日韓合作乃至“東亞共同體”構建的進程(至少美國主觀上是這么設計和希望的)。
美國的這些收獲看似“豐實”,卻恰恰暴露了它冷戰思維驅使下的政策行為。美國至今仍然在“以霸權和冷戰之心”,“度中國追求和諧世界與合作共贏之腹”。它的如意算盤一目了然,那就是迫使中國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不負責任地同它們一起譴責和制裁朝鮮,挑撥中朝關系;或者迫使中國站在“對立面”,挑撥中韓關系,造成冷戰式的集團政治對立。但中國能那么傻嗎?能讓脆弱的東北亞和平與穩定局勢走偏方向嗎?當然不能。
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堅持公正和客觀原則,沒有上當。中國苦口婆心向有關方面曉以利害,希望能以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和平與穩定的大局為重,妥善處理有關問題,保持冷靜和克制,不做加劇地區局勢緊張的事。聯合國安理會近日發表的主席聲明反映了中國立場,但還不能畫上句號。
形勢仍然充滿著變數。對于正在準備進行的、聲勢浩大的美韓黃海軍演,中國已多次表明立場,堅決反對任何外國軍用艦機在黃海以及其它中國近海從事影響中國安全利益的活動。對此,韓國政府不能無視,美國奧巴馬政府也不應無視,應該有所收斂。這并不是什么“給面子”或者“留面子”的問題。畢竟,現在時代不同了,還是多一點和諧共處好。繼續讓“冷戰思維發酵”,到頭來只能害人也害己。更何況,美國現在也力不從心啊!美國既已同意了安理會主席聲明,說明它還有點自知之明。何不趁勢下個臺階,留個順應時代潮流的好名聲。
(作者:王嵎生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編輯:陳璐)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