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美俄關系有一些明顯的松動和改善。雙方都拋出了一些橄欖枝,以示兩國關系“重啟”一年多來的成效。最具標志性的,一是梅德韋杰夫總統6月訪美和奧巴馬總統精心策劃的“漢堡外交”,雙方顯得異常親密。二是美國公開表示支持俄羅斯“入世”,俄羅斯訂購了40億美元的波音飛機。三是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制裁伊朗問題上有條件地滿足了美國的需求,并在阿富汗戰爭后勤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四是在奧巴馬發表“無核世界”一年后,雙方簽署了新的《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
這些情況,聯系到不久前披露的所謂俄羅斯“秘密外交報告”(主張謀求與發達國家、特別是美歐加強合作),國際上一些專家學者認為,俄羅斯現在已“一改以往與美國對著干的立場,轉而采取了合作立場”,實際上已開始了“轉向西方”的新外交。
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
蘇聯解體初期,俄羅斯一度對美國寄予不切實際的厚望。普京擔任總統后,吸取教訓,對外政策有所調整和變化,但俄羅斯壓根兒就不準備同美國“對著干”,而是把俄美關系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希望成為美國真正的合作伙伴,奉行一種俄羅斯式的“韜光養晦”戰略。問題是美國并不領情,也不買賬。布什執政8年,一開始,他也曾向普京“示好”,稱贊普京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俄羅斯也回拋了不少“橄欖枝”和“鮮花”。9﹒11事件發生后,普京第一時間就對美國表示了同情;對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俄羅斯也最早明確表示支持,實際上也給了美國不少后勤方便。但布什一意孤行,不為所動。他不僅繼續推行克林頓的“北約東擴”政策,而且打著“反恐”旗號,向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全方位滲透”,連續策劃吉爾吉斯斯坦、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顏色革命”,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感到美國“欺人太甚”,采取了一些強硬的“反制”措施,有選擇地進行了對抗。后來布什政府把美俄這種關系形容為“有選擇的對抗”和 “有選擇的合作”,兩國關系時緊時松,明爭暗斗。很多事例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
去年3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瑞士第一次會晤時,美國特意安排了一個“重啟”美俄關系的場面,以表明奧巴馬“外交新政”有別于布什,對俄關系將有調整和變化。實際上,這是奧巴馬外交“巧實力”的公開展示。這以后,雙方謹慎地相互觀察、試探底線和博弈,終于,美式“巧實力”碰上了俄式“韜光養晦”,并撞出了一系列火花,產生了兩國合作和協調立場的一些積極效應。這種碰撞“火花效應”,如果繼續發揮正面作用,符合雙方目前的愿望,也有利于國際和平與發展的要求。
問題是,俄式“韜光養晦”戰略目標是要恢復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和傳統地緣政治影響,并有著它“核心利益”的“紅線”;美式“巧實力”是由于它“暫時”力不從心,不得不放下身段,但戰略目標仍在于“重塑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不允許任何國家與它平起平坐。一年半來,奧巴馬和希拉里對“重塑美國領導地位”念念不忘,幾乎在每個場合都要提及或者強調。美俄雙方這種戰略上的矛盾,根深蒂固,對兩國新近碰撞出來的火花,起著明顯的制約作用。最近,希拉里國務卿的東歐和外高加索五國之行,實際上就是在俄羅斯的“黃線”與“紅線”之間“轉悠”,其言談舉止(特別是對格魯吉亞的支持和有關“勢力范圍”的講話)向俄羅斯發出的信號,不言自明,俄羅斯能不心中有數嗎?
值得玩味的是,梅德韋杰夫訪美前,美國主流媒體利用所謂俄羅斯“秘密外交報告”大做文章,制造梅德韋杰夫“更傾向于加強俄美國關系”的效應。梅德韋杰夫訪美剛一結束,美國便宣布破獲俄羅斯大規模間諜案,矛頭直指俄羅斯克格勃。俄羅斯方面對此很是警惕。一些媒體和有識之士尖銳地指出,這些事非同尋常,是美國“精心策劃”的“巧安排”,并得到俄國內親美勢力的某種配合,目的在于挑撥俄羅斯領導人關系,破壞“梅普組合”,并離間俄羅斯同中國的戰略伙伴關系。
(作者:王嵎生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編輯:陳璐)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