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蘭當地時間周三(8月4日)下午6時50分,伊朗西部城市哈馬丹,從機場通往一座體育場的路邊,聚集著大批歡迎伊朗總統內賈德的市民,內賈德將從扎波爾機場直接前往薩拉萬體育場發表演說。就在此時,突然傳來一聲爆炸,隨后硝煙散盡,內賈德繼續其行程,并如約完成演講,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
總部設在迪拜的阿拉伯電視臺言之鑿鑿,稱內賈德遭到一枚土制炸彈襲擊,但本人安然無恙,這一消息被黎巴嫩未來電視臺轉播,并迅速波及國際性大傳媒,美聯社發出“內賈德車隊遭遇槍手伏擊”的新聞,并稱槍手已被逮捕。
阿拉伯電視臺的自信自有其根據,有革命衛隊背景的伊朗法爾斯通訊社也報道了內賈德遇襲的消息,比該社更早的則是素以保守和親政府著稱的伊朗“新聞在線”網站。阿拉伯電視臺還聲稱,消息得到內賈德辦公室的證實,被攻擊的并非總統座車,而是一輛隨行的小型面包車。
但真相很快變得撲朔迷離:數小時后,首先是伊朗總統辦公室出面否認,繼而伊朗各大傳媒均異口同聲地表示,襲擊并未發生過。照他們的說法,那聲爆炸的確是有的,但只不過是歡迎人群興之所致,燃放了一枚大型鞭炮而已。
自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以來,類似的襲擊、恐怖活動并非罕見,伊朗官方通常的做法是公開報道并大做文章,往往將事件的幕后主使歸咎于“猶太復國主義”或反政府的“人民圣戰者”組織。有時候甚至有異議人士質疑:伊朗當局是否刻意編造或夸大恐怖活動,以激發民眾對“敵人”的憤怒情感。如果真發生了針對內賈德的襲擊,伊朗官方照理不會不認,好出風頭的內賈德更可能在演講時大做文章。
誠如路透社隨后所分析的,哈馬丹是一座寧靜的城市,遠離敏感的矛盾漩渦,居民素來循規蹈矩,且內賈德此次前來是為幾項政府惠民工程主持啟動儀式,是“送禮”來的,發生針對內賈德的襲擊似乎不太可能。事件發生后,被認為最有可能發動襲擊的“人民圣戰者”組織立即在巴黎公開發表聲明予以否認,而另一個可能的發動者——伊朗庫爾德斯坦自由生活黨也保持沉默。法國電視2臺認為,襲擊者要么是非組織的個人偶發行為,要么就真如內賈德所言,人們聽到的不過是一聲爆竹。
大選風波后,伊朗加強了信息監管,不論手機、網絡或視頻在線,都很難再如以前那般人肉搜索、即時直播,更何況事件發生在戒備森嚴的總統車隊經過的路段,有嚴密的保安措施,也許,人們永遠也難以得知此次事件的真相。
然而真相也許并不重要。
伊朗是中東國民教育程度最高、科技最發達、西方現代文明認知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美歐的許多流行事物,在伊朗都深受青年人的歡迎。但另一方面,作為歷史悠久、近代又曾飽受列強干預之苦的文明古國,伊朗人又有著異乎尋常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這種矛盾心態下,他們對美國和西方、對內賈德、對伊朗與外界的核爭端,都有著極為復雜、矛盾的雙重心態。
不久前,伊朗剛剛受到聯合國的新制裁,而美國更附加了額外的單方面制裁,原本一直對伊朗寬容的俄羅斯也驟然變臉。在這種背景下,伊朗民眾究竟作何選擇,是本著民族主義精神繼續支持內賈德的強硬路線,還是改弦更張、尋求緩和?而要作出這樣的抉擇,對于伊朗這個雖以宗教立國、卻在世俗政治領域實行民主制的共和國而言,是根本無需用炸彈來發言的。
不僅如此,作為神權-政權二元政治的獨特國家,內賈德實際上并非真正的元首,哈梅內伊和圍繞在他身邊的大阿亞圖拉們,才是伊朗真正的主宰。伊朗今天的內政、外交主軸與其說是內賈德的主張,毋寧說是大阿亞圖拉們的立場。內賈德和他的政府實際上不過是神權在世俗領域的一個代言人,縱使攻擊內賈德得手,也無法改變伊朗的政治走勢,甚至可能激怒保守的大阿亞圖拉們,讓伊朗從強硬走向更強硬。
(作者: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 編輯:劉純萍)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