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位待價而沽的獨立候選人在一小時內先后亮出底牌,澳大利亞大選后,因兩黨均超不過半數而產生的“懸空議會”狀態總算告一段落,執政黨工黨“有驚有險”地贏得了繼續執政三年的機會。
盡管總理吉拉德和工黨顯示出能力,用遠比許多人預料中更短的時間打破“恐怖平衡”,使澳大利亞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盡快擺脫了權力真空的尷尬,同時也初步整合了執政黨內部各派系的力量,顯示出執政黨和政府強勢的一面,但這個“強”卻有著明顯的弱點。
由于議席不過半,吉拉德不得不向綠黨和獨立議員伸出橄欖枝,最終贏得了唯一一名綠黨議員班德,以及四名獨立議員中三名的支持,但這種支持非但是有條件的,而且是有“副作用”的。綠黨在許多政策、尤其是減排、新能源發展等政策上與工黨意見相左,在征收資源稅這個爭議最大的議題上雖支持工黨,卻走得比工黨更遠,提出了30%的高稅率;塔斯馬尼亞島獨立議員威爾基雖然被認為是“支持工黨最堅決”的獨立議員,但他同時也是個有爭議的塔斯馬尼亞自治派,甚至有政敵攻擊他謀求塔斯馬尼亞獨立;最后一刻倒戈的兩位獨立議員溫莎和奧克肖特原本政治色彩就趨于中性,主要訴求在于增加選區福利,爭取更多撥款,且兩人都不諱言“不會100%支持政府”,言下之意便是“給價不合適就別怪我翻臉”。
于是人們看到的新政府綱領,便摻雜了許多奇怪的內容:組建專門負責邊遠地區的部(這是為了給奧克肖特和威爾基等人找位子);撥款99億澳元供邊遠地區發展,另撥6億澳元發展邊遠地區基礎設施,推動“全國寬帶接入計劃”并優先邊遠地區(這是為了取悅三名獨立議員);撥款資助乙醇燃料稅的過渡準備,并推動更多節能環保措施的實施(這是給綠黨的回報),這些特別安排足以令幾個“新附者”滿意(或至少暫時滿意),但未必能贏得全國選民、特別是大城市和礦區選民的歡心。由于選舉制度的特性,吉拉德不得不煞費苦心,去刻意討好寥寥幾名議員及其背后的少數選民,卻不免要冒得罪大多數選民的風險。隨著政府執政的展開,吉拉德和工黨勢必要做出各種調整,然而在這種微妙政治格局下,恐將左右為難,并隨時可能導致多數地位的危殆和政府的不穩。
強中固然有弱,但弱中未必就沒有強。
就澳大利亞近年的政治格局而言,工黨的優勢其實相當明顯,澳大利亞選民對于反對黨的保守政綱和自由經濟綱領,已表現出越來越多的不耐煩,此次之所以弄到旗鼓相當、要靠拉攏獨立議員險勝的地步,最根本原因是工黨內部派系林立,且存在盲目樂觀的優勢情結,不僅臨陣換將,逼前總理陸克文讓位,而且弄巧成拙地匆匆提前發動大選。正如《悉尼先驅晨報》的評論所言,此次大選和組閣的艱難,已令工黨內部產生憂患意識,各派整合、團結的呼聲驟然高漲,一度被邊緣化的陸克文再度受到尊重,而陸克文本人也主動作出顧全大局的姿態。只要工黨自身陣腳穩固,所謂“弱勢政府”也同樣可以有強勢表現——因為即使聯合政府垮臺,重新大選也勝券在握,甚至可以借機組成多數政府。
強中有弱,弱中有強,未來三年的澳大利亞政局將充滿政治懸念,從資源稅到“共和國”,從面向亞太到美澳同盟,所有爭議性大的議題都隨時可能成為觸發政治重新洗牌的機關,而究竟會否觸發,關鍵在于工黨自己,在于他們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黨內的派系整合和權力再分配。
(作者: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 編輯:劉純萍)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