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雜志》最新公布的全球最富有國家排行榜顯示,海灣阿拉伯國家卡塔爾名列第一,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達90149美元。
卡塔爾是一個面積只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國,常年酷熱少雨,自然條件惡劣。歷史上,這里的許多地方都是有名的“不毛之地”,多數民眾家徒四壁。石油改變了卡塔爾人的命運,并成為其經濟支柱,卡塔爾躍居全球富國之列。不過,人們也應看到,卡塔爾的富庶是它發展多元經濟、堅持走符合自身國情道路的結果。
首先,卡塔爾政府針對國小、人少、石油多的特點,將石油作為發展經濟的突破口,不斷加大對石油及其相關產業的投入。同時,政府還制定了開發天然氣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使天然氣成為經濟騰飛的又一引擎。其次,卡塔爾政府未雨綢繆,將發展石油天然氣之外的工業作為實現國民經濟多元化、擺脫石油依賴的主要途徑,進一步提升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據統計,當前來自石油天然氣業的收入在卡塔爾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斷減少。
卡塔爾雖然富甲全球,但國民教育中非常強調憂患意識,引導民眾牢記艱苦歲月,永葆積極進取的動力。卡塔爾歷史書中這樣寫道:“在發現石油之前,我們的祖先們依靠采珠和珍珠養殖等謀生,采珠業不但是我們的民族傳統,也是滲入國家歷史文化血脈的重要基因。”卡塔爾采珠業有40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30年代前,采珠業一直是卡塔爾的主要產業。采珠非常危險,采珠人要到數十米深的大海深處作業,動輒葬身魚腹。今天,富裕起來的卡塔爾人依然保存著這一歷史記憶,珍珠也是卡塔爾人情感中永恒的依戀。
此外,巧打文化、新聞牌,也是卡塔爾揚名世界的“法寶”。半島電視臺盡人皆知,不但是阿拉伯媒體抗衡西方強勢媒體霸權的重要陣地,也成為卡塔爾擴大國際知名度、提升軟實力及招商引資的重要工具。卡塔爾還十分重視民族文化。2008年底正式開放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由享譽全球的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整座建筑與卡塔爾的人文、社會和宗教環境相契合,成為卡塔爾的地標性建筑。類似的建筑還有不少,都反映出卡塔爾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同時,政府也有意把這些“文化名片”打造成提振經濟的“新著力點”。
其實,早在1984年,卡塔爾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就突破了2萬美元,躋身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列。即使如此,卡塔爾人不事張揚,依然默默耕耘,直到取得今天令人自豪的成就。
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才是正確的道路,才會引領一個國家走向成功,走向強大。這是卡塔爾從一貧如洗到世界首富的華麗轉身所留給人們的一大啟迪。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