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新興國家,都不會因為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困境以及日本的停滯而感到些許安慰。在2008-2009年的經濟衰退期間,發展中國家已遭受重創。如果發達國家再來一次經濟蕭條,發展中國家將再遭重創。
有關全球化的辯論在短期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發達經濟體。要求全球化減速最強烈的呼聲來自2009年衰退最嚴重時期,體現為保護汽車制造業和其他產業的保護主義舉動。
自今年夏初以來,經濟前景已顯著惡化,美歐的增長預期下降,而對于美國政府債務和歐元區金融動蕩的憂慮加深。
同樣讓政策制定者焦慮的是,發達國家可能出現的經濟放緩將讓企業的處境更為艱難,而全球金融市場今年夏季的暴跌已經預示了這一點。最早感到苦惱的公司包括汽車制造商,因為客戶很可能推遲購車。
由于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的增長率存在極大差距,經濟放緩的影響將很不均衡,正如2009年的情形一樣。
總部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跨國企業正在國內對抗衰退或接近衰退的局面,它們將難以與新興市場的競爭對手展開競爭,因為這些競爭對手的總部位于預期增長要快得多的經濟體。
波士頓咨詢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漢斯-保羅·比爾克納表示:“對發達市場的企業來說存在切實的危險,即如果你的增長率只有3%、4%或5%,那么10年后你就可能被邊緣化,因為你會發現來自新興市場的企業已經占領了市場。”
十年來,成功的發達國家跨國企業一直在艱難應對這些挑戰。一些企業獲得了成功,因為它們優先考慮新興經濟體,并確保對這些迅速發展的市場變化做出迅速而直接的回應。
新興市場企業正迎頭趕上
新興市場企業也面臨挑戰,尤其是當它們從自己國家進軍發達世界的時候。它們可能受益于本國快速的經濟增長、容易獲得的資金,但它們缺乏管理技巧。
比爾克納表示:“新興市場的企業在進入歐洲、北美或日本的時候并不容易。由于本土的市場年增長率在30%或40%,它們很難適應發達市場。”
企業的全球化進程不時遭到成為新聞頭條的重大交易的干擾。盡管經濟前景不明,但今年的此類交易并不缺乏。例如今年夏天,瑞士雀巢公司同意支付17億美元以控股中國糖果制造商徐福記。
這些交易是雙向流動的,因為新興市場企業既在發達世界也在其他新興市場進行收購,中國人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頭:今年截至目前中國最大的一筆海外交易是中國國有石油集團中海油以2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油砂生產商OPTI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