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2004年12月26號上午,在國商九樓會議室與郎朗見面。他父母也來了,在場的還有深圳交響樂團的陳團長、指揮家俞峰、本地有關官員、贊助商老板、各媒體記者和音樂界人士近百人。
見面會還挺熱鬧,大家爭先恐后提問,郎朗也對答如流,小家伙還挺能說,什么都能從容應對。雖然他才22歲,但畢竟成了世界級的鋼琴家,又是聯合國兒童親善大使,估計能說會道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
晚上,《郎朗鋼琴交響音樂會》開演,盛況空前,門口居然有很多人在等退票,這是我在海口從未見過的。看來報章連篇累牘的事先宣傳效果果然不錯。在北京、上海,音樂會很多,而且音樂會就是音樂會,不會摻雜別的,而因為海南太少,一場演出往往被商家和媒體狂炒,最終成了一個節日。
音樂會氣氛不錯。但老實說,質量并不算優異。
首先,曲目不夠經典,可能是低估了海南聽眾的味口。除了《卡門組曲》、《大波蘭舞曲》和《黃河》,其它節目都像是糊弄小孩子,除了熱鬧沒什么別的。
其次,號稱“國際級的”深圳交響樂團,怎么聽怎么看只能算二流樂團,他們為郎朗協奏,多少有點勉強。
郎朗本人的演奏跟我預料的有一定差異。我坐在第二排,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每一個手指的動作。印象中的郎朗以奔放的熱情和輝煌的技巧見長,但他彈肖邦作品22號的時候,比我想象的更輕,更善于歌唱,樂感特別好。至于《黃河》,則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長——激情、技術、感染力,雖然也有一些彈錯的地方,總體上還是相當成功。我想,他要是有機會沿著黃河走一趟,知道黃河在哪里,黃河是什么樣,以后可能會彈得更好。《黃河》與無標題音樂不同,它是東方式的,是民族感情的具體寫照,不了解這些音樂就難免空洞。
郎朗不是傳統類型的藝術家,不是那種自我封閉的、悲劇性格的人,他受美國文化熏陶較多,更開放、也更務實。
看過國外一些媒體贊美郎朗的文章,吹得天花亂墜。老外吹捧起一個人來,往往更加肉麻、甚至更加庸俗,好話說盡,無以復加,一點余地也不留。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年輕人真正需要的。(作者:胡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