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在嚴肅音樂家中,馬友友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開朗、熱情,而且極具創新精神的演奏家了,這不僅體現在他對當代作品的開放態度上,也體現在他對傳統演奏技法的大膽實踐上——在參與演奏華人作曲家譚盾的交響曲《天堂、地球、人類》時,他曾潛心研究二胡的演奏弓法,并將其運用到演繹中;而在演奏馬奇奧佛(Ton Machover)的現代作品時,他又將大提琴聯結到電腦上,據說可增強演奏的現代效果。
更為有趣的是,在他錄制的那套《得自于巴赫的靈感》中,他竟將現代科技與多種學科同時運用在巴赫無伴奏組曲的演繹中,產生一種略顯怪異的效果,實在讓人感到意外,畢竟巴赫的作品不同于現代主義藝術,它包涵的是巴羅克時期的傳統理念,而且自這部作品被發掘出的近百年的時間里,還沒有人這樣做過,甚至恐怕都沒有人這樣想過。但馬友友卻敢為人先,大膽嘗試,他認為,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不斷變遷,人們對音樂的理解也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更新音樂的表現形式,才能使音樂(尤其是傳統音樂)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產生活力,才能讓音樂為現代人所擁有。盡管馬友友的“新”演奏招致不少議論,盡管“新”詮釋所針對的現代人也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它,但不可否認的是,馬友友對音樂的思考是深入而充滿想象的。無論人們是否愿意接受他的新思維,他的大膽創新與積極探索都是值得人們尊敬的,而且也必有其現實與深遠的價值。
馬友友的探索并不是單一的“求新”,而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廣泛嘗試,有時他甚至會向“求新”的相反方向“返古”邁出驚人的步伐,與阿姆斯特丹巴羅克管弦樂團(ABO)合作的“本真”演奏,即是一個典型的例證。本真演奏這種方式雖已提倡了幾十年,但直到今天,仍屬生僻少見的“冷門”,真正從事演奏的藝術家也是少得可憐,而從事現代樂器演奏的音樂家們更是很少涉足這一領域。然而1993年,當阿姆斯特丹音樂廳邀請馬友友前往舉辦音樂會時,馬友友卻主動提出與當地的一支“本真”樂團(ABO)合作演奏幾部巴羅克時期的作品,嘗試一下“本真”演奏的魅力。這在現代大提琴家中又是一個大膽而罕見的舉動,因為對于現代大提琴家來說,“本真”所要求的使用仿古大提琴演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不僅僅是換把大提琴那么簡單,而是要在演奏技法上全面改變。何以見得呢?不妨先來看看現代大提琴與仿古大提琴在構造的差異。首先,仿古提琴的琴馬平坦,琴弦幾乎沒有高度差,演奏時必須使用反弧狀的仿古琴弓,才能擦到不同的弦,因此仿古提琴與現代提琴的右手運弓方法存在很大差別;其次,仿古提琴的指板較寬,琴弦的距離比較開闊,左手按弦的幅度比現代提琴要大,所以左手技法也有不同;另外,仿古提琴使用的琴弦也不是現代提琴所用的鋼絲弦,而是用動物的腸體制成的,并且琴弦較松,音色不如現代提琴亮,因而在運弓的力度上,與現代提琴有差異。明白了這些,再來理解現代提琴家演奏仿古提琴的難度,也就不難想象了。
馬友友首先請來英國著名琴師查爾斯·柏瑞(Charles Beare)對他那把斯特拉迪瓦里名琴進行改造,除了指板的寬度以外,其他方面均按仿古提琴的樣式進行了處理。然后便是對仿古技法做深入、全面的研究,通過研究馬友友發現,改造之后的提琴及仿古弓法具有更豐富的表現手段和感染力,對演奏巴羅克作品尤為適合,感覺也大不一樣。看來,對于“本真”演奏形式,馬友友已在心理上有了充分的準備。接下來就是他與阿姆斯特丹巴羅克管弦樂團的藝術家們共同研究樂譜了。關于這次合作,雙方都給予了高度評價,ABO的創始人兼藝術總監庫普曼(Ton Koopman)認為,與馬友友這樣的優秀藝術家合作是件非常愉快的事,“你可以知道他的想法,也能闡明自己的觀點,最后將大家的智慧匯到一起,創造出完美的藝術表現。”馬友友也認為ABO的藝術家們都非常投入,合作非常愉快。
按照雙方約定,這次合作的曲目全都是巴羅克作品,包括9首根據巴赫宗教感作品改編的大提琴小品和博凱里尼的兩部大提琴協奏曲。選擇巴赫的宗教作品來表現巴赫,乃至那個時代的音樂風格,應該說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因為它不僅反映了巴赫的藝術特征,同時也折射出巴羅克時期的西方人文精神。馬友友對這種精神的把握可謂既準確又深刻。所謂準確,是他緊緊抓住作品的宗教特征,把虔誠、圣潔、超脫表現得細致入微、樸實客觀;而所謂深刻,恰是他真正感悟了宗教境界,升華了人的思想的表現。從他的琴聲里,人們聽的是人的宗教感與超然,是人所賦予宗教的神圣和內涵。因此在空靈、升華之中,又可感到一些人情味道,這也正是馬友友的非凡之處吧。
博凱里尼的風格與巴赫有所不同,他既有宗教因素,也有世俗成分。在他的兩部大提琴協奏曲中(尤其是D大調協奏曲),人們已可依稀地感覺到后來的古典主義的某些特質和手法。盡管博凱里尼的協奏曲就形式而言,不如后人的成熟、完美,比如獨奏樂器的華彩段還有些生硬等,但對旋律的描寫卻很有水準。D大調協奏曲中,大提琴與銅管的對話流暢自然、惟妙惟肖,生動地展現了他的天賦與才能。馬友友在這兩部作品的演奏中,同樣表現得十分出眾,他特別注意表現作品的清新、純凈,每個樂句都處理得樸實自然,很好地體現了“本真”演奏的特點和魅力。
與馬友友合作的ABO,是一支歷史并不悠久(成立于1979年)但水平較高的仿古樂團。樂隊編制很小,加上指揮才二十幾人,演奏各個聲部都非常清晰,線條古樸自然,是典型的“本真”風格。此次與潛心研究了“本真”演奏的馬友友合作,可謂相得益彰、大放異彩。
今年年初,Sony唱片公司將此錄音整理制作成CD出版發行(片號:WW——1196),讓更多的音樂愛好者有機會欣賞到馬友友的“本真”風采。由于制作過程中使用了眼下十分流行的24Bit技術對母帶進行處理,因此唱片的音響效果相當出色,細節表現更是讓人叫絕。馬友友的按弦、換把,甚至呼吸聲,都盡收無遺,這大概也算是錄音技術的本真主義吧。本真的演繹加上本真的錄音,聆賞者這回可大飽一次“本真”耳福了。(來源:《視聽技術》雜志社 作者:田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