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關于世界目前的電影狀況,現成的資料很少并且非常分散,所以收集比較困難。現在收集到的各國電影現狀資料,是摘錄了中國電影家協會的內部刊物《世界電影動態》,又電話采訪了國家電影資料館的同志,在此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因為美國的電影資料比較容易看到,所以本篇資料,不含美國的情況。本資料僅供參考。
英國:
15年前,英國電影院十分不景氣,錄像帶出租業制約了電影工業的發展。電影院效果低劣,票價昂貴。1985年在米而頓,凱恩斯修建了第一家多功能綜合電影院,重新激發了影迷的熱情。現在,全國140家綜合影院有1400個銀幕,其中近一半是近三年設立的。整個電影業從九十年代開始復蘇。許多公司紛紛選址建電影院,來自澳大利亞和南非的競爭者也加入其中。英國電影上座率1984年跌到戰后最低點,5400萬人次,1998年則上升到13550萬,平均每人每年進2.3次電影院。
盡管樂觀地估計新千年里上座率會突破2億,但有跡象表明增長的速度正在減慢。許多業內人士相信,弱勢競爭者將很快被擠出市場,影院行業會發生新一輪的重組合并。有人預測,擁有7個以上銀幕數量的綜合影院已經占了一半的市場,它們將很快的把小型影院擠出局。業內分析人認為:抑制英國影院上座率的原因是本土電影缺乏,人們更愿意看本土電影。他們認為下個世紀將是品牌和實力的爭奪戰。
南非:
南非最大的電影公司普賴姆迪亞公司和南非廣播公司在1999年7月簽署了一項價值幾百萬蘭特的合約,旨在鼓勵南非影人放開手腳拍電影,也標志著南非廣播公司的歷史性轉折,從宣傳種族隔離法的強大武器演變為真正的以教育和娛樂為主的大眾傳媒體。合約承擔了一些短片的拍攝,還有電視電影。南非以相對優惠的利率吸引世界上著名的公司來拍外景。
日本:
日本電影生產情況不是很好。以前的票房收入10億元的影片每年都能評出十部,這兩年也就是五六部。日本人喜歡看香港、臺灣和印度的電影,也喜歡看電影節的電影,在國外電影節獲獎的影片或者在日本電影節獲獎的影片,觀眾還比較涌躍。日本電影重視宣傳,也宣傳得好。日本電影的年收入國產片只占30%多,外國片占60%多。他們的影片收入大部分靠后電影開發,比如錄像帶、DVD、電影音樂和歌曲等。因為投資環境不好,他們依靠電視臺和書店的投入。目前,日本電影影響比較大的影片有《讓我們跳跳舞吧》等。日本這幾年大量改造影院,他們允許美國和英國電影進入日本,投資建設他們自己的電影院,日本征收稅款。而日本本國的電影院紛紛倒閉。新改造的電影院有多個銀幕和多種娛樂功能。但是日本的動畫片在世界各國都受到歡迎。他們的動畫形象出現在各國,孩子喜歡,大人也喜歡。
建立于1936年的大船制片公司因經濟困難被迫關閉。在1998年2月-1999年2月這一年里松竹公司虧損32.5億日元(2686美元),結果不得不把大船公司拍賣。
哈薩克斯坦:
文化事業處境不好,為了維持生存,他們將電影院租賃出去,承包者有權在期滿購買電影院。阿拉木圖市僅有兩家電影院還在放電影。他們認為,如果能夠建立多功能綜合電影院,在今天大眾對豪華大片的熱情與日俱增的形勢下,收回成本應該是很快的事情。
越南:
影片生產、放映等物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改善,電影主要為政治服務,不健康的錄像帶減少了。1997年他們生產了11部影片,1998年生產了3部,1999年生產了9部。他們的影片精品還少,缺少觀眾,有一半省的電影院還沒有現代化的設備,錄像帶、光盤的盜版侵權現象相當普遍,干部、藝術家的水平還沒有達到現代生產工藝和普及電影的要求,缺少與電影相應的政策法規。
意大利:
意大利電影在國際上得到的承認仍然局限于已經成名的大師和著名大師的作品,他們的電影甚至在家里都缺乏生存空間:市場毫無規則和章程,野蠻殘酷的自由貿易主義保障的僅僅是日趨困難的幸存者。盡管近兩年來銀幕上已經是花樣紛呈,但國產影片當中的相當一部分仍然繼續被市場排除,現在有30多部影片在等待出路就可以說明這個情況。很多制片人預料到生產會劇烈減少,意大利勞動銀行壟斷的結束,威脅了對電影的投資。
莫斯科電影制片廠——廠長卡邊·沙赫納扎羅夫如是說
我上任恰逢國內爆發危機,沒有誰資助莫斯科電影制片廠。近幾年國家沒有往廠里投過一個盧布。在這種情況下電影廠還得照章納稅。但是我們從沒拖欠過職工工資,盡管工資很少。我現在迫切的任務是哪怕找到投拍一部影片的錢。當制片廠不拍片的時候,這是災難。但是如果拍片又缺乏固定的財政參與。去年多虧首都政府的財政支援,我們才拍了八部影片。影片的后期是用自己的資金完成的,因為市政府終止了投入。我們目前的收入,夠每年投拍1-2部影片。莫斯科電影制片廠從前約80部影片同時處于生產中,每年發行40部。當前俄國電影都是低投入,在室內拍攝。同新的俄國電影相比,觀眾更愛看蘇聯電影。
在電視上展映經典影片是我們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不無遺憾的是所有的電視公司都欠我們的款。
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應該保持過去的傳統,首先制作觀眾逐年愛看的電影。但是我們的局勢不定,我們目前正籌集資金。在一個國家預算約200億美元的國度里,未必能指望國家支持電影業。我們還將面臨困難時日。一定數量的影片還會生產,但對于我們這個龐大的國家而言,10部影片,這不是影片事業。在只有500萬人口的芬蘭,每年出品10-12部影片;瑞典平均攝制30部影片。令人憂慮的還有國產影片的質量在下降……
印度:
印度是亞洲和世界上的電影生產大國。現在年產量都在900部左右,其中包括一部影片的多語種影片。印度人愿意看電影。這個國家沒有歌劇、戲曲等形式,歌曲和舞蹈都融入在電影之中。他們的影片在亞洲受歡迎。他們的導演大都是在國外留學歸來的青年,有一技之長又特別敬業。他們有一位世界級的大導演得過奧斯卡獎。
韓國:
韓國電影前些年也受到美國電影的沖擊,本土電影不好。他們的發行部門為了生存分配額,就是說每放十部電影,其中就有七部是外國片。這些引起了韓國電影人的反抗,要求國家放寬限度。后來經過韓國電影人的努力,形勢大為改變。他們的電影已經在亞洲引起震動,年產量達到100部左右,也出現了大師級的導演如林權澤,他拍的影片《悲歌一曲》在我國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爵獎。他們的影片《八月的照像館》(也譯《八月的圣誕節》)和《魚》、《生死諜變》在本土在港、臺都大受歡迎,票房超過了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日本一電影雜志說:“韓國電影席卷亞洲”。
伊朗:
伊朗電影產量不多,只有20部,但在國際上影響不小。他們的影片多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他們也有一位大師級的導演阿巴斯。基阿羅斯塔米有七部影片在國際上獲獎。他們的電影工作者也都是在國外深造,學習有成,回國發展。他們的資金投入主要是靠他們國家的青少年智育協會。所以他們的影片大部分都和兒童有關。
巴西:
巴西的經濟曾經走過彎路。300多萬農村人口涌入城市,被稱為遷移的國家,一度經濟十分不景氣。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關閉了許多電影院;電影年產量由100多部下降到10多部;好多導演移居國外;本國沒有資金投入電影。九十年代中期,他們拍了在影壇很有影響的影片《中央車站》,這是四個國家聯合拍攝的,巴西只出人員和景地。不過此片給巴西電影帶來了良好的聲譽。(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