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細節,應該注意。
竇唯在點燃了汽車以后,自己打電話報警同時自首。在那個時候,他很冷靜。等到警察來的時候,他配合警察的勘察詢問,直到警方把他帶走。
但是,媒體在第二天的報道中,卻集體忽略了這個細節。把興趣點放在了竇唯“大鬧”、“燒車”、“潑水”這樣一些極端的動作上,自然會引發讀者的提問:竇唯瘋了嗎?竇唯應該看心理醫生!
事情好像還不止于此。掌握話語權的媒體娛樂版面的年輕編輯記者們,竇唯火紅的年代,他們還在上小學。一上來,竇唯就是作為一個巨星的前夫出現的,這么多年來,竇唯其實一直沒有停止音樂創作,媒體卻對此不置一辭,其中滋味,只有竇唯去咀嚼。
當有一天,竇唯到報社做出了那些眾所周知的事情。從媒體文字的描述中,竇唯似乎很瘋狂,但是從現場的圖片來看,他的臉色凝重冷靜,好像沒有歇斯底里的表情被記者抓拍到。
于是我推斷,我們通過媒體的報道對竇唯在報社所作所為的了解,其知曉的信息是不全面的。當媒體始終以一種“嘩眾心態”來對待事件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一方面,當事人會越來越淤積被誤解的郁悶,做出反常舉動。另一方面,公眾會習慣于窺視癖的滿足和看熱鬧的快感,而失去訴諸理性的能力。
媒體在當天對竇唯自首這個細節的忽略,似乎是一種下意識。也許媒體會認為,記者這樣寫會減弱事件的所謂沖擊力和戲劇效果,報紙要靠這樣的效果來賣兩聲吆喝。不管原因是有意為之還是不自覺的遺失,背后是媒體理性態度的一種缺失。
竇唯是否犯罪可以由法律來判定,竇唯的心理是否有疾也有一個醫學的標準。可是,媒體的態度和作為是否同樣有疾,恐怕也應該追問一下。(來源: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