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些媒體的娛樂版甘于集體墮落,我們真能指望它們的其他版面成為社會良知的鏡子與社會黑暗的監督哨嗎?
就算對娛樂新聞不感興趣的讀者,近來也沒法不撞見“竇唯大鬧《新京報》”的新聞。在事件的細節被漸漸披露之后,似乎很多人都經歷了對竇唯從指責到同情的轉變。
有媒體用“竇唯門”一詞,形容這一事件。
據說,竇唯失去理智的違法行為,是被無孔不入的娛記激怒了。他隨便說的一句話,就能被炒得沸反盈天,私下和記者的閑聊,第二天就會被摘引成娛樂版頭條,往往事涉他已不愿多提的著名前妻、前妻的現任丈夫,甚至他的一雙未成年的兒女。自己的隱私,甭管真的、假的,還是半真半假的,都被反復翻炒,人家感興趣的,還不是竇,只不過因為竇娶過名妻——這滋味真也不好受。
不好受的當然不光是竇唯。現在,娛樂新聞幾乎成了小說版,什么匪夷所思的“情節”都能包裝出來。甚至,有些看去頗有追求的、自詡清高的媒體,一翻到了娛樂版,品位也蕩然無存。竇唯違法,是咎由自取。那么,屢屢侵犯他人隱私不算,還熱衷于造假造謠的某些娛記,是否也該被問責?
事情就是這么奇怪:在別的版面上,新聞造假會人人喊打,尤其是批評報道,稍有出入,當事人也不會善罷甘休。眾所周知,輿論監督之難,難的就在于哪怕你批對了,也許還會惹出無端的官司來。但是,娛樂版卻能網開一面,愛怎么說就怎么說。而娛樂版的讀者,也早就歷練出來了,沒什么人會當真。娛樂娛樂,不就是一樂子嘛,仿佛誰當真誰就弱智了。
更奇的是,有的假新聞,還是當事人或經紀人故意放給記者的,誰跟誰好了,誰跟誰又惱了,據說這叫“自我炒作”。效果比做廣告好,還比做廣告省錢。往往是假新聞一出,八方“受益”:小明星紅了,影視投資人賺了,報紙好賣了,讀者茶余飯后有樂子了……
也不是沒有因造假而認栽的娛記,大不了只是道個歉而已,甚至連道歉都很艱難,照樣還能風花雪月地涂抹更多假做真時真亦假的“新聞”。讀者懶得問,法律管不著,報社不追究,飯碗捧得牢,如此低廉的造假成本,何樂而不為?結果呢,有的“明星”就憤怒了,拍案了,這類惡性或不太惡性的反擊事件,便越來越多。
最受傷害的是誰?是無人代言、無人投訴的媒體公信力!
是的,沒什么人會真信娛樂版的花邊新聞。那么,還有人會信任媒體嗎?你能在第三十版造假,難道頭版頭條新聞就那么可信?如果一些媒體的娛樂版甘于集體墮落,我們真能指望它們的其他版面成為社會良知的鏡子與社會黑暗的監督哨?
現在,很多惡性事件,都是經由正義的媒體和記者,在翔實調查之后,勇敢地予以揭露的,最終丑惡勢力得到應有的懲處。這已經成了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打擊社會陰暗面的重要渠道,輿論監督已經成了不可或缺的、體制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
如果聽任某些娛樂新聞版對監督的濫用,對新聞造假的熱衷,那么,傷害了大眾對媒體的信任,也就傷害了實現社會正義的一個重要力量。
因此,應該站出來為“竇唯門”事件負責的,絕不僅僅只是竇唯一人而已!(來源:人民網-華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