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周起,京城著名的“戲裝一條街”上的20余家戲裝店將從西草市街陸續搬往天橋劇場附近.
環球在線消息:昨天(28日),記者走訪了該街上唯一一家百年老店——久春戲裝店。該店曾與另外三家百年老店并稱為“四大戲衣莊”。此外,該街上最老的藝人——年過八旬、有“盔頭劉”之稱的劉森溥也接受了記者專訪,能做出148種盔頭的他如今卻面臨技藝失傳的尷尬。
現場直擊戲裝一條街 頻見“甩”字
“多少年來,我已習慣了在這條街上走走,這已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8日,顧先生再次來到位于珠市口東南角的西草市街,這里的許多戲裝店因為要搬遷,都在門口貼出了“甩”的告示。
除了身在北京的顧先生外,近一個月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一些京劇名家及票友都千里迢迢來到這里。“我們并不是為了要買什么,就是要來看看,我們這么多年來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記者看到,盡管這里既不寬敞又不繁華,卻因為這許多的頭面、盔頭、戲裝所代表的京劇文化,而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
最古的店鋪:久春重張引來張君秋
比起幾個月前,百年戲裝店——久春的主人劉瑞華消瘦了不少。自從19歲來到這里嫁給張濟民,不覺間已過了64年?!霸谶@里住了一輩子,實在不忍心割舍?!?/font>
果斷轉型 小鋪躋身“四大店”
清末時,“久春”還是一家經營普通服裝的小店鋪。它在經營正常生意之外還經常替當鋪賣些戲衣,因而招徠了許多梨園行的藝人光顧。但這些藝人來選購時,很少能選到理想的戲衣。經過深思熟慮,久春當時的老板張華庭作出決定:專營戲衣生意。此后,“久春”也漸漸有了名氣。直至后來,成為與“三順”、“雙興”、“德光”齊名的戲衣莊。
當時,張濟民的父親張月波在“久春”學徒。此后,因為張華庭的故去,張月波用積攢下來的錢盤下了這家店,他16歲的長子張濟民也來到店里幫忙?!八赣H學做買賣,首先是學習誠信和勤奮?!眲⑷鹑A說,張濟民從掃地、沏茶做起,一點點積累自己的戲裝知識,許多名角也成了這里的常客。
重新開業 張君秋流下眼淚
“當時做生意,只要客人下了訂單,店里就發貨,從來不收定金。”劉瑞華說,良好的聲譽使得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等京劇名角都常來店里光顧。但梨園行是個起伏不定的行業,一些藝人也有走霉運的時候。當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剛出道時,在上海第一次亮相穿的戲衣就是“久春”的活。臨行前,“久春”的劉師傅到了他家,張君秋一見是他,忙說:“劉大爺,我現在可是真的沒錢給你。”劉師傅說:“別急,我壓根兒就不是來要錢的,我是來看看你,祝你演出成功?!?/font>
1956年公私合營,“久春”歸入戲劇生產合作社,老店歸公。張濟民的新工作是在合作社門市部賣東西,劉瑞華則因為會做珠花而分配到珠花組。上世紀90年代,退休在家的老兩口萌生了重開戲裝店的想法,“干慣了這一行,也不愿閑著,而恢復老店也是我們一直的愿望?!眲⑷鹑A說,“久春”重張那一天,門庭若市,一位站在店外良久的客人并未引起全家人的注意,他就是已入晚年的張君秋。“聽人說,張君秋站在店外,望著新的‘久春’牌匾流下了眼淚?!?/font>
時代變遷 百年老店余一家
如今,“戲裝一條街”上林立著大大小小的戲裝店20余家。而有著百年歷史的“四大戲衣莊”則僅?!熬么骸币患?。“除了我們賣的戲裝質量好外,就是有誠信。”2002年,張濟民因病去世,三女兒張寶筠和兒子張寶山開始主持家中的戲裝生意。
“父親去世的很突然,可惜我和弟弟都沒來得及從他那里學習更多的東西。”張寶筠說,戲裝用品有1000多種,是門很深的學問,自張濟民去世后,已鮮有人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出于經營方面的考慮,“久春”目前已不光做戲裝生意,民族服裝和道具等也成為他們的經營項目。“這兩年,戲裝生意相對慘淡,光靠它很難維持,而民族服裝的銷路又很好?!比缃瘢熬么骸焙汀皯蜓b一條街”的買賣已不局限于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日本、韓國和歐美等地的外國戲曲愛好者也紛紛來此訂購。(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