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這是這座城市里沒有見過的“韓劇”———前夜和昨夜兩個晚上,下河迷倉悶熱而狹小的表演空間里,來自韓國民眾戲劇協會的戲劇人,以獨角戲的方式,運用形體、面具和舞蹈呈現一臺《一個人的韓劇》。
沒有宣傳也無需門票,就這樣吸引了近百名自發前來的戲劇愛好者,他們有的來自高檔寫字樓,有的來自社會最底層,對戲劇的愛好使他們坐到了一起。
如果不是親歷,很難感同身受這種神秘而熱烈的劇場氣氛。一個領帶襯衫的標準韓國男人,用苦悶的肢體表情講述一個普通人在城市謀生的窘困———這是崔參吉帶來的作品《一天》。昏黃的燈光下,女舞者從緩慢的肢體語言,到激昂奔放的金星式舞蹈,講述自己的自由和不自由———這是侯晴暉作品《燕行韓國》。最有互動性的是樸連姬的《稻米、水與樹》,把五顏六色的彩帶和水灑向觀眾席,最后在觀眾的情不自禁上臺一同舞蹈中結束了表演。
整臺《一個人的韓劇》沒有臺詞,只有肢體語言。現場觀眾都看得津津有味,往往是寂靜之后爆發熱烈掌聲。他們大部分人都對記者表示“看懂了”,并且理解各有不同。
結束后最年長的樸連姬應邀上臺與觀眾對話,她解釋說,韓國民眾劇場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有過一段蓬勃的經歷,他們在舞臺上、在露天里、在底層社會創作演出另一種“韓劇”。像她表演的《稻米、水與樹》,就是抒發保護韓國農業、韓國農產品、韓國農民生存的心聲。
組織這場戲劇交流的是一個上海民間劇社“草臺班”,這次的兩場《一個人的韓劇》就是由韓國民眾劇場工作者與上海草臺班戲劇工作者一起完成的。每場演出由3至4個單人表演組成,每人20-30分鐘。來滬的韓國民眾劇場工作者全部為韓國民眾戲劇協會成員,而從韓國培訓歸來的上海草臺班成員也參與了演出。
草臺班負責人趙川把《一個人的韓劇》定義為一場戲劇交流,“韓國有優秀的歌舞傳統,韓國民眾劇場注重吸收亞洲傳統表演方式。他們的戲劇有強烈的社會意識,作品總是直接針對當代社會話題,并尋找更具民眾性的表達方式。”
交流受到的追捧是趙川已然預想到的,“民間劇社的戲劇關注社會生活,他們的戲劇直接來自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對社會議題的回應,這和走市場化路線的白領戲劇是完全不同的,民間劇場是非商業性、無盈利的,只是讓普通人也可以站在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所以劇場反應也是在其他話劇中心看不到的。”
關于民間劇社
韓國的民眾劇場一般都隸屬于韓國民眾戲劇協會,他們的運作會得到政府部門的文化基金支持,他們會深入社會底層為“草根”百姓創作,反映他們的生活和疾苦。而在上海,民間劇社的資金來源一般都由建立者自掏腰包。據趙川介紹,上海比較活躍的像草臺班這樣的民間劇社大概有四到五個,成員全部是戲劇愛好者,來自各行各業。他們白天照常上班,閑暇之余就會前來學習戲劇。“草臺班”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請來海外劇場工作者向成員提供戲劇實踐和培訓,不收任何費用。同時也會和韓國等民間劇社達成交流協議,讓成員赴韓國交流演出并接受當地的戲劇培訓課程。至于民間劇社的觀眾何在?趙川覺得其實可以很廣泛,“年輕人,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觀眾。”(來源:上海青年報 記者:邱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