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口哨也是藝術,和歌曲相比,只是演奏形式不同,但也聲情并茂,有情緒、有內容。作為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口哨不能夠輕易地丟失了。”20日下午,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口哨藝術高峰論壇上,流行組合“彝人制造”吹奏了有口哨元素的曲子后說。
8月17日至2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口哨藝術人士相聚北京,40多位民間藝人各展所長,用口哨演奏了優美的樂曲。
68歲的蒙古族老人戴鑫英吹了50多年的口哨,他說:“吹口哨可以使人年輕。我吹的口哨融合了蒙古人的泛音、混音?!?/p>
出席論壇的口哨藝術人士認為,口哨是我國一項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緊密相關,我們有義務將其大力發揚光大。
前來參加論壇的指揮家董翔稱:“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口哨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文化沉淀,口哨就是幾千年文化沉淀的一個表現,必須保護。”
作曲家徐磊在電視劇《陳賡大將》片尾曲《在路上》中加入了口哨的元素,“可以用這種形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并且會讓人覺得很樂觀、很輕松又有憧憬的意味?!毙炖谡f。
長期從事口哨歷史文化研究的江漢大學教師晏鴻鳴認為,口哨在我國古代稱“嘯”,雖然在世界上作為聽覺示意手段廣泛存在,但在我國具有最為光輝悠久的文化傳統和長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來源:新華網 記者:李舒、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