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師》——易卜生晚年自傳體作品的中國首演
易卜生一直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建造者,把自己的戲劇比作建筑作品。易卜生的妻子曾說:“在索爾尼斯(《建筑大師》主角)身上,所有東西都是易卜生的。” 《建筑大師》是易卜生在自己生命走向終點時創作的一部引起極多爭議的自傳體作品,是一部大師顛覆自我的大作,易卜生由此從社會問題劇向象征主義風格轉型,當年在歐洲首演時便被認為“沒有人能夠解開這出戲的謎團”。一百多年后,《建筑大師》第一次被搬上中國舞臺,將給我們帶來一個不同于我們傳統想象的易卜生形象。該劇由林兆華導演,濮存昕、陶虹主演。功成名就的建筑大師在垂暮之年已失去了生活的意義,美麗的少女能否喚回他的理想和欲望,如何讓他為之完全改變、直至邁出走上終極頂峰的最后一步,在這謎一樣的舞臺歷程中如何表現易卜生筆下的詩意,是三位藝術家要共同演繹的課題。
獨角戲《培爾·金特》
由挪威國家戲劇院著名女演員AGNETE獨挑大梁的《培爾??金特》,將讓觀眾欣賞到演員獨具魅力的表演能力。
無法言說、無法預測的作品——《娜拉離開丈夫以后或社會支柱》
唯一一部的非易卜生作品而又與他有關的作品《娜拉離開丈夫以后或社會支柱》,出自當今一位極有爭議的作家——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主、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耶利內克一向以其不妥協的風格和大膽的性描寫而特立獨行。也正因為強烈的女權主義意識和對社會憤怒的批判精神,她才會在易卜生之后100年后回答,或者說是續寫《玩偶之家》,并把易卜生的另一名作《社會支柱》糅合進來,使其更為深刻豐富。在耶利內克的筆下,娜拉是個風情萬種的女人,她出走之后,經過了幾個男人,甚至有妓院賣身的經歷,從性欲發泄工具變為追求商業利益的工具,但最后,她又回到了原來丈夫身邊。既墮落了,又回歸了,過得還不錯,這可能魯迅先生所沒想到的。耶利內克的劇本寫得巧妙,欲望,愛情,夢想,性虐待,欺騙,始亂終棄,階級斗爭,“第一桶金”的骯臟,富豪與政客的勾心斗角,資本家對利益的瘋狂攫取,對大眾的玩弄,謀殺,所有這些極富力度的元素都在耶利內克筆下非常冷靜地一一呈現,但又充滿了極其強烈的戲劇沖突,讓人目眩神迷。該劇在1979年10月首演,引起了極大轟動。耶利內克的另一部作品《鋼琴教師》改編成了電影,中國觀眾不會陌生。此次上演該劇的是美國美德劇院。該劇院前身是在柏林的德國海外劇院,1996年進軍美國紐約,成立美德劇院,上演了一系列獲得好評的劇作。為了參加本屆戲劇季,他們將專門來京,實現美、德、中、奧的國際聯合制作,為戲劇季奉獻全新大戲。全劇的制作將從8月開始,在此之前我們只能拭目以待,而無法預測這樣一出國際合作的劇目將給觀眾帶來怎樣的沖擊。
戲劇季其它活動
除了演出外,戲劇季期間還將舉辦大學生戲劇社和其它獨立制作的易卜生戲劇作外圍演出。戲劇季也非常重視與業內和觀眾的交流。每出劇目的首演之后都將舉辦演后談。戲劇季期間還將舉辦國際戲劇研討會和一系列工作坊。
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易卜生與莎士比亞不同,他的作品一直從現實中挖掘素材,講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揭示了文明世界之下蕓蕓眾生的迷惘和痛苦。世界的真相,不僅僅在金碧輝煌的宮廷中或血流成河的戰場上,不只是一種宏大的敘事,更多的是在尋常生活中,是介于喜劇和悲劇間的正劇。所以易卜生的作品并不局限于某一個歷史時代,也不局限于關注社會問題。只有閱讀過易卜生,才會了解他的東西多么有意思。他的作品蘊藏著不同層次的含義,可以代表不同的象征意味,任何一個時代讀他都會有新的視角、新的領悟;易卜生的作品也會令讀者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歷。而關注現實,關注當下,以藝術的手法再現生活,集中體現當代人的情感,實現藝術價值,正是國際戲劇季的追求。經過兩屆的運營,戲劇季逐步成熟,將堅持自己的風格,實現中國國際戲劇交流第一品牌的目標。(來源:新浪娛樂)
· 《建筑大師》
時間: 8月25日
地點: 首都劇場
· 《群鬼探戈》
時間: 9月8-9日
地點: 海淀劇院
· 《培爾·金特》
時間: 9月11-12日
地點:東方先鋒劇場
· 《群鬼》
時間: 9月8-12日
地點: 八一劇場
· 《玩偶之家》
時間: 9月17-22日
地點: 東方先鋒劇場
· 《娜拉離開丈夫以后》
時間: 9月24-25日
地點:天橋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