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發燒友黃一鶴對攝影記者的這只“大炮”可謂愛不釋手,并交流起攝影心得。他說他最想買的就是佳能5D。信報記者王菲/攝
黃一鶴的四大超前貢獻
第一次采用直播模式
20多年前,當黃一鶴接到導演春節晚會的委派時就敏銳地看到,作為在中國最喜慶的節日里播出的晚會,春晚絕對不能板起面孔,如果繼續采用錄播的形式,全國人民就只能被動接受春晚的節目,就不會有全民參與的熱情。黃一鶴當時做出了一個“膽大包天”的決定:采用直播的形式,用最靈活、最直接的方式吸引觀眾的目光。這一消息傳出,舉國皆驚,在一片懷疑的聲音中,黃一鶴堅持進行電視直播。1983年,全國觀眾在電視中看到與晚會現場同步的文藝演出。那一晚,人人都覺得很新鮮,但時至今日我們才發現1983年的這次直播,對今后有多么深遠的意義。
第一次開通與觀眾互動電話
黃一鶴的另一大貢獻便是在1983年大膽采用了與觀眾互動的形式,開辟了電話點播節目的專線。那時候央視只能為春晚提供四部電話,這四部電話的鈴聲此起彼伏,大家不僅擔心電話線路不夠用,更是擔心電話線路會不會因過熱而引發火災,因此當觀眾們迫不及待地打進電話的時候,工作人員們卻準備了滅火器,在電話旁邊嚴陣以待。
黃一鶴的這一創舉成就了一首歌曲,那便是李谷一的《鄉戀》。在當時,《鄉戀》還是一首存在著很大爭議的作品,大家根本不敢在電視上播出。沒想到,那晚打電話進來的觀眾中很多人都要求點播《鄉戀》。迫于電話點播的壓力,黃一鶴等人只能向當時的主管領導請示,并最終得到了批準。如果你認為現在的短信互動十分熱鬧,那么想像一下20多年前,人們在公用電話前排隊給央視春晚打電話的情景吧,那是中國電視文藝史上的第一次互動聯歡。
第一次請港臺演員上春晚
黃一鶴的第三大貢獻便是邀請港臺演員來參加春晚,這在當時又是一次膽大包天之舉。1984年,黃一鶴決定邀請張明敏與奚秀蘭等港臺演員來京參加春晚的演出。可是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黃一鶴的節目單一直沒有被批準。最后上級領導甚至發話說,黃一鶴你要是堅持請港臺演員來,那你就別當這春晚導演了。在眾人的矚目之下,黃一鶴說,藝術家是要不斷創新的,你要不讓我請港臺演員,那我就不當這導演了吧。在最后一刻,黃一鶴的想法得到了采納。那年的春晚上,張明敏一首《我的中國心》感動了大江南北,令無數人落淚。海外媒體也對這屆春晚給予了高度評價。
第一次請專家來研究觀眾“笑點”
黃一鶴的第四大貢獻是記者偶然發現的。黃一鶴偶然提到說,那時做春晚,為了讓觀眾開心地笑起來,他竟然請來了生理專家和心理專家。這讓記者感到非常吃驚,那時候大多數人恐怕還不知道心理學為何物呢。“我們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一起幫我們研究,觀眾看一個節目看多久會疲憊。”黃一鶴說,“看每次笑他們會笑多久,連續笑多久他們會感到疲憊。我們根據觀察測試出來的數據,來編排節目,讓觀眾笑而不累。”黃一鶴此言令記者深為折服;去年,陶虹徐崢的舞臺喜劇《最后一個情圣》因為派專人數“笑點”而讓同行們羨慕,想不到這一技術環節,黃一鶴早在20多年前便已經開始使用了。(編輯:巴合提 王菲/文 郝笑天/攝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