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曾經經歷過二戰戰火的亞歷山大紅旗歌舞團將于9月28日再次蒞臨人民大會堂,縱情唱起那些激情年代的戰爭歌曲。對于前蘇聯歌曲十分熟悉的老觀眾這次可要過癮了,因為當天該團藝術家除了要演唱“蘇聯衛國戰爭第一歌”——《神圣的戰爭》之外,還會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耳熟能詳的歌曲。主辦方希望屆時觀眾可以隨著熟悉的旋律和俄羅斯藝術家一起K歌。
在紅旗歌舞團本次演唱的全部歌曲中,最具紀念意義的當屬“蘇聯衛國戰爭第一歌”——《神圣的戰爭》。據介紹,1941年6月22日,德國納粹軍隊不宣而戰攻入蘇聯。戰爭第三天,紅旗歌舞團第一任團長亞歷山德羅夫,在詩人庫馬契懷著痛苦和憤怒的心情寫下的著名的詩篇打動下,連夜把這首詩譜成了歌。
《神圣的戰爭》是響應偉大的衛國戰爭的第一首歌曲,一經問世便被廣為流傳,被譽為“蘇聯衛國戰爭的音樂紀念碑”。據說當年蘇聯紅軍曾經把100臺大功率揚聲器空投到紅軍的陣地前沿,伴隨著隆隆的炮火,紅旗歌舞團齊唱的《神圣的戰爭》傳遍了每一條戰壕,鼓舞著英勇無畏的紅軍給予了德國法西斯以毀滅性打擊。
在眾多前蘇聯歌曲中,《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卡林卡》可謂是家喻戶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1956年拍攝的大型文獻紀錄片《在運動大會的日子里》的插曲,它曾經獲得前蘇聯設立的以“列寧”命名的最高榮譽獎。這首歌曲被譯成各國語言正式發表的先后次序中,中國排名第一。1938年,詩人伊薩克夫斯基在雅爾塔的療養地完成了一首八行詩,這就是現在的《喀秋莎》。這首歌首演獲得了巨大成功,并不脛而走在全蘇聯流傳開來,之后傳遍了世界,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歡,甚至包括敵人在內。《喀秋莎》在前蘇聯,成為了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
千百萬人把歌曲中的女主人公喀秋莎當作栩栩如生的姑娘,一個深深愛著戰士的姑娘,她執著地等待著前線戀人的來信。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聯軍隊用“喀秋莎”的名字給一種新型火箭炮進行了命名。這幾首家喻戶曉的歌曲都已經為中國觀眾所熟知,到時候現場觀眾可以和俄羅斯歌唱家們一起高歌。(編輯:巴合提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記者:張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