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于一代梟雄顧雛軍來說,他的裝扮則承載著自己命運大起大落的戲劇意味。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筆者曾與顧雛軍有過三次接觸。對于他而言,有三樣東西似乎永遠無法改變:吊帶褲、大號眼鏡框和他的倔脾氣。
第一次接觸是在2001年11月。而在一個月之前,他剛收購了科龍電器,風光無限。他一頭烏黑的短發,笑容可掬的面龐上架著一副金邊的特大號眼鏡,豎條紋的白襯衫配上一條
黃底紅格的領帶,深藍色的西裝褲吊帶上是一組穿著紅色體恤衫、正在揮棒擊球的高爾夫運動員。意氣風發的他,談起當時媒體對“顧氏循環理論”的批評時不屑一顧:“沒人可以說三道四!”
第二次接觸是在2004年11月。那幾年,他開動并購戰車,先后收購了美菱電器、亞星客車、襄陽軸承、威力電器等公司。但在一個月之前,他遭到郎咸平的炮轟,成為侵吞國有資產的“典型代表”。
第三次接觸是在2005年7月底。2個月前,因為涉嫌違反證券法規,旗下的科龍電器正在接受證監會的立案調查。在北京貴賓樓三樓的咖啡廳內,他還是戴著那副特大號眼鏡、穿著那條印有揮棒擊球的高爾夫運動員的西裝褲吊帶,不過領帶已經卸下,一直敞著襯衫領口,情緒顯得格外低沉。說到動情處,他摘下大號眼鏡框丟在桌上,然后仰起頭來側身長望窗外車水馬龍的長安街。他想拼命壓抑住眼眶里的淚花,但臉上的痛苦和沮喪卻在一寸一寸地擴散,并最終瓦解了他眼里昔日的凌厲和自信,一頭花白的頭發顯得愈發刺眼。良久,他才回過頭來說:“我絕望了……”
有人總結:吊帶褲是顧雛軍接受西方觀念熏陶的結果,大號眼鏡框則是他六七十年代在中國接受舊式傳統教育的遺留物,這兩樣東西結合在一起卻害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