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問診者都有著明顯“神經癥”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這個病房叫做“開放式”,但并不是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只要因為壓力過大、情緒低落就可以跑來要求入住“開放式病房”,必須要嚴格遵守相應的流程。過斌主任介紹了一般入院的流程:當你感覺某些不適心理或行為習慣甚至是“生理疾病”開始嚴重干擾正常的工作生活,需要疏導和治療時,可以先去心理科看門診,當醫生認為必要時會推薦你入住“開放式病房”;如果癥狀較輕,程度較淺,則可能只需要進行階段性常規的心理輔導,無需入院。根據他的經驗,由于畢竟這是治療“精神疾病”的醫院,人們在出現一些最初的不良情緒反應后,出于傳統認知對這類地方的排斥,可能不太容易會直接找上門來。前來問診的人,大部分都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神經癥”癥狀,比如堅信自己患有某種癌癥或重病,出現強迫型反應,無法入睡等等。根據統計,目前比例最大的主要是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和厭食癥。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五花八門的“病”,大部分都是“神經癥”一類的,其中有很多都屬于“軀體形式障礙”。此外還有諸如失眠癥、人格障礙等方面的患者。
住院者“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并非真的“精神病患者”,出入完全自由
既然有了“明顯癥狀”,那么是不是進來的人都有了“精神病”呢?專家否定了這個說法。北京和上海的醫生都解釋道,選擇住進“開放式病房”的人意識都十分清醒,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病”患者。他們大多只是因為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或者是某件應激性的刺激事件而形成了一些比較難以自我調節的心理問題。因此自愿來到這里,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并尋求系統的環境支持。這里基本上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既然如此,“開放式”病房不同于以往精神病院的一般病房,不設置強制隔離與24小時警戒監控,人們完全是自愿入住。由于住在這里的人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精神疾病,他們大多只是伴隨一定的心理問題。因此他們的日常起居并不受到監視與管束,平時都和醫護人員一起去食堂吃飯,自由出入病房,隨時可以回家,家屬也可以陪住。真正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