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中的幾個注意點
上面所說的幾點,都是為了更好地進入最佳聆聽狀態服務的。而當我們終于聽到美妙動人的仙樂時,無言的感動中,我們還要注意那些問題呢?
首要的一點,就是不能亂鼓掌、亂喝彩。據說幾百年前的西方藝術家表演交響樂時,樂章間觀眾是可以鼓掌的,碰到掌聲、喝彩聲太熱烈時,指揮還會把剛演奏過的樂章即興重復一遍以饗聽眾。然而幾百年綿延下來,如今的習俗已大為改變,樂章間不鼓掌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禮節,樂章間保持寧靜既可以保證一部宏大作品的整體性,又能夠保證我們欣賞思緒的連續。所以,不管前面的樂章多么精彩動人,我們只能把全部由衷的感謝激情留待曲終時再釋放出來。
如果你對演奏的作品不甚了解,要想知道何時曲終、何時該鼓掌,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演出前用點時間熟悉節目單、了解作品的樂章數目,演出時用心數樂章,一般樂章之間臺上的指揮、演奏家們都有簡單的休整動作,臺下的聽眾也有些調整身姿、放肆咳嗽等舉動,全部樂章演奏結束后,指揮一般都會轉過身來鞠躬謝幕,此時你就可以縱情鼓掌、喝彩來表示對藝術家們的感謝。前面之所以讓你用心數樂章,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你盲目跟從一些不相干的人在樂章間亂鼓掌、亂起哄、亂上添亂。
我在北京曾數次見過因為樂章間掌聲太熱烈而導致的笑話。一次是2000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式上,由于現場的聽眾很大一部分人享受的是政府招待票,結果莎拉張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剛一結束,全場竟爆發出如雷的掌聲,熱烈的掌聲驚動了場外負責獻花的小姐,于是她匆匆忙忙地抱著鮮花進場上臺獻花,接下來的場面實在令中國人尷尬之極。。。另一次是在清華大學禮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剛一結束,現場也是掌聲如雷,幾個女學生也是聞聲而起,跑上舞臺獻花。。。
解決了盲目鼓掌的問題,剩下的就是避免樂章間交頭接耳、翻看節目單、喝水、嗑瓜子等頗具騷擾性的“小動作”,不管你做什么“小動作”,你要首先考慮一下你的舉動是否會影響到周圍的人,畢竟這不是家里一個人聆聽音響的自在環境啊!
許多經典的唱片都是由最副盛名的樂團、最杰出的指揮、最佳的演錄場所、最好的器材、最出色的錄音師合作出來的,再加上精心的后期制作,那種“天碟”級的聽覺表現遠遠強過一個普通的國內現場演出,如果我們在一個聲學條件不盡如人意的音樂廳里聆聽一個素質并不出色的樂團演奏時,腦海中總是忘不了那些“天碟”中的精彩,并且頻頻在它們之間作種種比較,這不僅是不公平的,也無任何積極意義。我們是來聽活生生的“真實”音樂的,而不是來找差距和不足、更不是來挑刺的,(當然差距和不足肯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積極而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拋開腦海中的所有成見,主動沉浸于現場所聽到的音樂之中,用心地感受音樂本身,并捕獲那些足以震撼、感動我們的音樂瞬間,這也是我們普通愛樂人聆聽現場音樂的真正目的所在,也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血汗錢和寶貴的時間!
編輯:楊鑫 來源:環球在線娛樂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