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女性地位正呈現出曖昧交錯的形態:一方面是職場女“白骨精”的大量出現;另一方面,是多數女性主體意識的日益弱化和喪失。

我見到的很多女性,包括很多事業有成、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壓根就沒有想追求真正的平等,她們只想享受“平等”帶來的權利,而拒絕一切義務。
另一方面,今天,很多女性在經濟上已經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了,但她們的精神并沒有真正地自立起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強烈暗示和催眠,她們恨嫁、哀嘆命運的不公、為某人的一個眼神而徹夜難眠。符合她們要求的男人多半已經名花有主,“情人”于是成了某些女性苦澀又難以擺脫的身份。
與她相識的人如果達不到她的心靈高度,看她就只能仰視,仰望她的人自然很難在精神上讓她感到滿意。而事實上,即使她們愿意,那些不如她們的男人也大抵不敢高攀。
在這種困境中,許多女性開始懷疑自我奮斗的價值,認為是條件太高制約了自己的選擇,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
行文至此,想起了希拉里·克林頓,當她原諒了丈夫的風流韻事時,全世界都認為她是在政治野心驅使下的委曲求全。但站在希拉里的立場上,我卻似乎能理解這位偉大女性的別樣情懷:
作為才華卓越的女人,希拉里一定有“高處不勝寒”的苦澀。因為只有克林頓是真正懂得她、欣賞她的人,這樣的理解和欣賞,是別的男人不能給她的,與心靈上的心心相印相比,外遇顯然是一個次一等的問題。
這里還要提一提另一個出色的男人:彭蒂?阿拉亞爾維,芬蘭總統哈洛寧的丈夫。這個男人當年和哈洛寧一樣是低等秘書,15年后,他的職位不變,同居女友卻已是國家元首。
但從未聽過這個男人有什么不安和自卑,也不見芬蘭人嘲笑他“吃軟飯”。想象一下,類似事情發生在中國會怎樣?
一段有尊嚴、有質量的男女關系,是要靠兩個能對自己負責的公民來維系的。當我們指責女性在婚姻問題上世故時,男人們不妨想一想,如果在你的心里還有或多或少的男尊女卑的觀念,還在把女人當成寵物來養而不是當作人來尊重時,女性的物化就是必然的。
寵而不愛,是對女性最大的蔑視。
受傳統因素的影響,中國男人向下擇偶的傾向是確實存在的,但這并不能成為女性懷疑自己能力的前提。人是環境的動物,當自信獨立的女性越來越多時,轉變觀念就指日可待。
編輯:富文佳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