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劇起源:一種主動的文化選擇
中國人最早接觸西方戲劇的,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他們或屈從于外交禮儀,或出于好奇,觀看了他們稱為“西劇”的演出。但他們只是津津樂道于西洋“戲館”建筑之華美,驚異西方“優伶”地位之高貴,慨嘆西方戲劇布景之逼真,并沒有將這種“西劇”引進中國。直到1866年,僑民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座西式劇院──蘭心大劇院,定期演出業余劇團ADC編演的戲劇,“西劇”或所謂“戲劇”才第一次在中國本土演出。
1899年,上海圣約翰書院的中國學生借助戲曲故事編演了一出名為《官場丑史》的戲,它“既無唱工,又無做工”,形式上已頗為接近后來的“話劇”。
1907年,中國留日學生李叔同、曾孝谷等人組成的“春柳社”,在日本東京上演《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錄》,被看作是中國話劇史的開端。“春柳社”推崇日本“新派”,即新劇,以研究和仿效新派演劇為己任。《茶花女》的成功演出,獲得了東京中外人士的稱贊。
后來成為戲劇表演大師的歐陽予倩,就是在觀看了李叔同主演的話劇《茶花女》后,驚奇地發現“戲劇原來還有這樣一種表現辦法”,于是也加入“春柳社”。歐陽予倩回國后積極參加話劇團體活動,編導演出了數十部話劇,成為中國話劇運動的奠基者、開拓者之一。
不久,“春柳社”又在東京本鄉座舞臺上演了改編自美國作家斯托夫人小說《黑奴吁天錄》的同名五幕新劇,并公開發表《開丁未演藝大會的趣意》一文,寫道:“演藝之事,關系于文明至巨。”字里行間,他們的舞臺理想表露無遺。可見,中國人并不是被動地接受了西方戲劇,而是當時的有志之士在探求民族振興的過程中,把目光轉向了西方,試圖從西方戲劇中尋求療救中國社會之藥方。這是中國人的一種主動的文化選擇,也是一種歷史的遇合。
《黑奴吁天錄》當時演出的分幕方法,以對話和動作演繹故事為特點,接近于生活的舞臺設計、服裝和化妝,都預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演劇形態的確立,這一形態在當時被稱為“新劇”。
中國話劇誕生后,早期曾有多個名稱,如“新戲”、“新劇”、“文明新戲”、“文明戲”等。1928年4月,在上海戲劇同仁的一次聚會上,洪深提議,將英文drama譯為“話劇”,以統一有關這個新的藝術形式的多種不同稱謂,并使其區別于中國傳統戲曲,以獨立的藝術品格和嶄新姿態屹立于中國藝壇。洪深解釋說,“話劇是用那成片段的,劇中人的談話所組成的戲劇”,“話劇的生命就是對話”,洪深的提議得到了歐陽予倩、田漢等人的一致贊同,從此,這種誕生于20世紀初的新的舞臺藝術形式,有了自己的新的固定的命名,“話劇”名稱一直被沿用至今。
編輯:楊鑫 來源:環球在線娛樂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