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國話劇的黃金時代
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歷史飽經憂患,令人神情黯然的時代。但也正是這一時期,中國話劇轉向了現實主義,一掃既往浪漫、感傷的基調,轉向悲憤、抗爭,主動承擔起喚起民眾、拯救國家的重任,開始走向成熟。
1934年出版的《文學季刊》第三期上,曹禺發表了他的四幕話劇《雷雨》!独子辍犯σ怀鍪辣戕Z動了整個劇壇,后來成為中國話劇藝術成熟的標志。1936年12月19日,《賽金花》在上海金城大戲院公演。夏衍編劇,洪深、歐陽予倩、應云衛、史東山、司徒慧敏、尤競(于伶)、孫師毅、凌鶴8人共同導演,后來,這些人都成為中國話劇史上的殿堂級人物。1937年,夏衍創作了多幕劇《上海屋檐下》。劇本通過普通市民的生活狀況,反映中國人的心理特征,透視出文化背景,傳達出新時代即將到來的信息。
名作家、名導演、名演員人才輩出的同時,話劇也進入了一個大普及的時代。1938年10月,在重慶舉行了第一屆戲劇節。25個演劇隊到街頭、鎮上演出,連續7個晚上公演抗敵戲劇,被譽為中國話劇史上的空前盛舉。而當時的中國,幾十個民間職業劇團,幾十個官辦的專業演劇隊和遍布士農工商各界的無數業余劇社,以各種劇目的連演、輪演、旅行公演、小劇場公演、義演等形式,吸引了無數的觀眾,使話劇成了一項職業化程度最高,參與人數最多,分布地域最廣,社會影響最大的現代藝術形式。有人描述當時上海的情形是“劇院林立,觀眾云涌,一二個好劇本上演,風魔萬人,持久不衰”。
1943年1月,怒吼劇社在重慶國泰大戲院公演《安魂曲》,陶行知看后激動萬分,即派人回育才學校撞鐘集合學生,連夜從北碚草街子步行百余里進城觀賞最后一場演出。而育才學校話劇組的演藝水平亦不亞于專業劇團。話劇的影響和普及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抗日戰爭打響后,戲劇家們以戲劇為武器,開展抗日救國的演劇運動。田漢、夏衍、洪深、陳白塵、于伶等在空前偉大的救亡運動中,同仇敵愾,表現出色——“國防戲劇”發揮了喚醒民眾,鼓舞斗志,團結御敵的作用。
當時還產生了“紅色戲劇”,這是特定歷史年代產生的群眾性戲劇活動,每逢節假日都舉行話劇演出,還經常到鄉間巡回演出。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抽調了大批文藝工作者來到東北,在部分地區組建文工團。他們每到一處,都邊演出文藝節目,邊做群眾工作!兑刮囱搿、《血債》、《秋海棠》、《氣壯山河》等話劇在當時的民眾中間反響很強烈。
編輯:楊鑫 來源:環球在線娛樂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