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經500年的明代古尸

歷經500年的明代古尸
環球在線消息:2000年8月5日,上海松江區華陽鎮的派出所突然接到一個報警電話,當地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無意之中挖出了一具尸體。當民警趕到現場,棺木已經被挖土機刨開,一具尸體臉朝下趴在地上,一身古代裝束。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華陽派出所民警夏紀芳也在現場,當他走近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死者是名男性,從皮膚和面容判斷不是一具現代尸體,但奇怪的是尸體竟然沒有腐爛,保存相當完整。
消息上報后,上海市松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很快趕來,初步認定這可能是一座古墓。古墓中出現這么完整的尸體,在場的人都覺得很奇怪。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更讓上海松江博物館館員楊坤嚇了一跳!他雙手接觸尸體的時候驚奇地發現雙手就如同伸到冰箱冷凍室一樣,異常冰涼。
在尋找古尸隨葬品的時候,楊坤在古尸衣服中找到了一個戒牒。戒牒實際上就是頒發給佛教徒、僧侶或者是佛家子弟使用的一種身份證明,當戒牒的持有者云游四方到寺廟里掛單的時候,需要拿出戒牒證明自己僧侶的身份。從戒牒來看,戒牒持有者名叫楊福信,戒牒是明代正統四年頒發的,也就是公元1439年,距今大概是500多年。專家們初步推斷這具尸身就是這個戒牒的主人。
既然楊福信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已經死了500多年,可他的尸身居然沒有腐爛,而且在酷暑八月的江南,尸身摸起來居然寒冷如冰,這該怎么解釋?
隨葬木俑、鐵頭標槍以及大于常人的手掌顯示此人為練武之人。
為了弄清楊福信的身份,專業人員開始在現場尋找蛛絲馬跡,在收集到的一些隨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武士木俑,還有一桿木制的鐵頭標槍。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專家康戈武發現,這桿木制標槍和一般習武的槍不一樣。槍頭是圓鏟形的,在古代兵器里沒有類似的槍?梢耘卸ㄟ@桿槍并非兵器。
但是康戈武稱,在它背后曾經隱藏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武林秘史:在元朝,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對于本族人,他們提倡要騎馬,摔跤,練武。但是對漢民族,則采取了禁武政策。于是漢族人在私下悄悄習武;在公開的場合,則以武打戲掩人耳目。武打戲當中,為了防止刺傷對方,就把槍頭做圓了。
隨葬的槍說明楊福信生前愛武,還有可能以武打戲謀生。這能否幫助人們解開他的身份謎團?古尸研究專家對楊福信進行了仔細檢查,發現楊福信皮膚濕潤、柔軟有彈性,有些關節居然還能活動。據初步測定,他的年齡在75到80歲之間。
在檢查中,專家還有一個重大發現:楊福信的手掌比較大,特別是手掌的骨骼比一般人要大。這一特征,進一步說明楊福信生前很可能會武。因為常年練習武術,尤其是練掌的人,大量的練習會使手掌的肌肉發達,也能刺激骨骼增長得更快。
楊福信尸體不腐難道是因為臨死前服用砒霜和水銀等毒物的緣故?
陪葬的武士木俑、木槍以及超大的手掌,都說明楊福信可能習武多年。既然是武林中人,他的尸體不腐,難道會與江湖傳說里的一些秘術有關?
在我國古代,江湖中流傳頗廣的一種秘術就是主動服毒,在臨終前的幾個月里,堅持小劑量服用砒霜和水銀等毒物,這樣,身體里積累起來的毒素能在死后起到防止肉身腐爛的作用。
但這種秘術僅僅是傳聞。楊福信如果使用這種方法,在他的體內,一定會留下痕跡。砒霜的化學成分是砷,水銀的成分是汞,它們都屬于重金屬元素。為了解開疑問,專家們決定從尸體上采集毛發等樣本,進行重金屬元素含量的測定。
但是通過對楊福信的內臟器官以及毛發進行化學分析后發現,他體內的重金屬元素和正常人沒什么區別,屬于正常范圍以內。看來,楊福信沒有主動服毒?捎质鞘裁醋屗纳眢w如此神奇地保留了下來?
是否是下葬環境或者特殊的墓室結構為尸體保存創造了條件?
在正常情況下,人死亡之后,細胞逐漸失去活力,在自身水解酶的作用下發生分解溶化,這也就是所謂的自溶過程。然后就是腐敗細菌的侵襲,通過腐敗細菌的分解,最終人體就變為一具白骨。專家從組織液來觀察,楊福信的自溶現象很充分,體內細胞在他死后就開始了分解。既然如此,在接下來的500年里,細菌的作用早應該把他變成了一副枯骨?墒牵氖w卻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
專家們利用各種儀器對楊福信的尸體進行了檢測,但是依然沒有找到他尸身保持完好的原因,大家開始把考慮的范圍從尸身本身考慮到了周圍的環境。以前出土的大部分干尸都來自新疆戈壁灘或者是沙漠地區等氣候極端干燥的地方。可是楊福信尸身的所在地上海氣候潮濕,在這樣的環境尸身又怎么可能保存下來?
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院徐永慶通過多年研究,提出了另一種推斷:楊福信的尸體未腐,會不會與下葬的環境有關?于是,專家們將目光集中到楊福信的墓上。
楊福信的墓室采用的是澆漿結構:四壁用青磚砌起,棺槨放入后,再把三合土漿澆注在磚墻與棺槨之間。所謂三合土,是用糯米熬制成漿,再加上石灰、黃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與現在的水泥相類似。古人用澆漿法給棺材包裹上了一個結實的密封層。
江浙一帶的明代墓室當中,這樣的澆漿結構并不少見,所以最初專家沒有特別在意。但他們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里的澆漿使用了一種特殊物質———明礬。明礬可以作為一種混凝劑,防止澆漿開裂,從而加強密封性。由于墓室密封、恒溫、缺氧,細菌沒法繁殖,這就為保存尸體創造了條件。
密封的棺材中為何充滿液體,而且尸體一直保持濕潤?
楊福信尸體不腐的謎團被一步步揭開,但仍然讓專家疑惑不解的是,尸體至今保持著濕潤,這其中又有何玄機呢?
夏紀芳記起了當時現場看到的一件怪事。楊福信打開的棺木里面充滿了水,而且當時沒有下雨,棺木里的水從哪來?有人猜測那是古人特制的防腐劑,像今天的福爾馬林液體,尸體泡在里面就不會腐爛?墒,專家查遍了古代文獻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徐永慶也對防腐液的猜測提出了異議。
既然楊福信的墓封閉性好,那棺材中的液體究竟來自哪里?當棺木被取出后,人們意外地發現:墓底部的處理相對簡單,三合土漿也要比棺木四周和頂部薄許多。松江一帶河道縱橫,地下水位較高。特意做薄的底部,使得地下水在500年的時間里,從下面一點點地滲透進去,形成棺液。而在此之前,因為墓室密封缺氧,尸體腐敗已經停止,后來棺液的浸泡恰恰幫助它保持了濕潤。
古尸的形成大多出于偶然。在江南,墓室的密封做得稍不到位,或者滲入的水不夠干凈,帶入了細菌,都不可能保存尸體。像古墓中的楊福信,正是封閉的環境與干凈的地下水,才造就了他的不腐之身。
(來源: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