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
·進入21世紀,大國的發展趨勢受到廣泛關注。有人說,中印的復興將根本改變世界經濟和政治版圖
·縱觀人類歷史,大國興衰的進程是相當緩慢和漸進式的,很少有大國在短期內衰退或在短時期內興起
·除經濟總量外,中印在可見的將來,能否成功成為世界級大國,還是未知數
·現在,中國的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不強調政治意識形態對抗和軍事實力的發展,中國的“興”不意味著其他大國的“衰”
·中印復興最受關注
冷戰結束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世界某些大國的發展趨勢受到了各種國際組織、各國政治家、戰略家、學者、媒體等的關注,各種著述、報告、封面文章、預測和言論層出不窮,值得人們思考。
在全球范圍,中國連續2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使世界經濟版圖發生某種變化,印度經濟也連續10年高速發展,這使不少人預計21世紀世界最重大的現象是中國和印度兩個亞洲大國的復興,并根本改變世界經濟和政治版圖。在美國,雖有不少人也認為美國“還在崛起”,因為美國經濟增長率一直是發達國家中最高的,可謂活力不減,但美國內外卻一直都存在“美國衰退論”的聲音。最近布什總統就大談美國面臨中印等國的競爭。中印復興難道真如美國所說的那樣嗎?
·世界級大國興衰需要長期過程
縱觀人類歷史,雖然大國興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和規律,但其進程是相當緩慢和漸進式的,很少有大國在短期內衰退或在短時期內興起。
近代以來,真正成為世界級大國的只有英國、法國、美國和前蘇聯。這些國家,從較為明顯地開始具備世界大國的基本條件到真正成為世界級大國,都至少用了半個世紀、甚至長達一個世紀。先不說英法,在美蘇兩大國中,美國的經濟和工業規模在19世紀末就成為世界第一,但真正成為世界級大國則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其間用了半個世紀。蘇聯從十月革命成功后,大力發展現代工業和軍事力量,也接近用了半個世紀才成為世界級大國。
同樣,世界級大國的衰退也多是相對的、緩慢的、漸進的和長期的。英法作為世界近代以來的世界級大國,其經濟實力從19世紀末就已經開始相對衰退,讓位于新興強國美國。政治地位、軍事實力、國際影響、文化影響等從二戰后開始全面收縮。但是,從19世紀末英法經濟實力開始相對衰落至今已一百多年了,英法還是世界主要經濟強國,其國內生產總值在2005年仍居世界前6位,只是不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大國了。這說明大國的產生和衰落都不容易,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
或許,蘇聯是個較為特殊的例子,興起和衰落的時間都相對較短。但是,蘇聯成為世界級大國靠的不是其他國家所依賴的經濟實力,而主要是世界一流的軍事力量和代表著世界兩大意識形態之一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而蘇聯喪失其世界級大國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的分裂和本不具有堅實基礎的經濟在10年內嚴重收縮。
·成為世界級大國的綜合性和困難性
從世界歷史角度看,世界級大國是綜合性大國,單靠一個方面達到世界前列是難以成為真正標準的世界級大國的。英、法、美、蘇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級大國,至少在兩三個方面領先于世界,即經濟力量、軍事力量、政治和文化影響。英、法、美在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政治和文化影響上在當年占絕對優勢;蘇聯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也是世界級的,其經濟實力也基本接近于世界經濟超級大國的水平。而德、日、意等世界近現代強國之所以最終沒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級大國,除了它們選擇過錯誤的道路外,與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和影響不具備英、法、美、蘇所具備或曾經具備的世界范圍的影響也有關。
從世界級大國的綜合性要求來看,中、印等“新興大國”離真正的世界級大國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后能否成為真正的世界級大國也是不確定的。
在可見的將來,中印有可能在經濟總量上走在世界前列,但在世界大國的其他標準和條件方面,中國和印度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在軍事實力方面,中印不大可能在今后幾十年內具備當年英、法、美、蘇的軍事力量。在政治影響方面,中國具有地區性和全球性的國際政治地位和影響,包括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身份和作用,但目前和今后中國不大可能作為世界一種主要政治和意識形態的代表力量。中國所堅持的社會制度也不是世界范圍的主要政治和意識形態的代表。印度被稱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在世界上代表那類民主的力量不是印度,而是美國或歐洲。在文化影響方面,中印都是世界文明古國,其文化都各成體系,各是世界主要文化之一,兩國人民都為此驕傲和自豪。但是,至少在可見的將來,中國和印度的文化很難成為普世文化,不大可能被世界普遍接受。正像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先生曾說,除了中國菜以外,看不出中國文化中有什么東西會在今后的世界范圍內普遍流行。印度情況也很相似。
·中國“興”非他國“衰”
到目前為止,中印等“新興大國”的崛起只是經濟上的崛起,是某一方面的崛起和發展,并不是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崛起。因此,不能含糊地、籠統地把中印等國的崛起與當年英、法、美、蘇的崛起等同起來,更不應把中、印等國的崛起看成是取代現有世界級大國。在很多方面,中、印等國并不具備當今唯一真正的世界級大國美國的標準和條件。因此,作為中國人必須對本國的發展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和堅持,不能被不切實際的外部輿論所左右。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對中國復興給世界帶來影響的判斷,必須建立在對中國復興清楚而準確的了解基礎上,即清楚認識中國復興的內容和目標是什么。自1979年以來的26年來,中國的經濟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長,被認為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之一。中國政府確定的目標是在2020年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達到4萬億美元,人均產值3000美元;到21世紀中葉達到人均產值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屆時必定是數一數二的經濟大國。與人類歷史上以前的新興大國的崛起不同的是,中國的發展主要是經濟的發展,這既是中國的意圖、目標,也是所發生的事實。除此之外,不是軍事力量的高速發展和“興起”,不是科學技術的大規模發展和“興起”,更無意將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擴展到全世界。
有人一直在大談中國國防現代化將造成的“威脅”。10多年來,中國的國防開支確實基本保持年均10個百分點以上的增長。但這一現象是中國和任何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正常現象。中國軍費的增長同時伴隨著中國的農業投入、社會福利保障開支、公共衛生開支、水利及基礎設施的投入、科技投入等很多方面、領域都在較多地增長,有些增長遠遠超過軍費開支的增長。因此,不顧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政府財政收入及財政支出的增長,不顧中國政府各方面開支全面增長的事實,僅挑出中國軍費開支雙位數增長,進而指責中國擴軍,鼓吹“中國威脅”的看法是片面的、錯誤的、或者說是別有用心的。盡管中國要努力實現包括國防現代化的總體現代化,但內容和目標是非常有限的。中國已是地理大國、人口大國、歷史大國、文化大國、國際政治大國,中國正在努力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強國,但中國無意與美國和任何國家搞軍備競賽,無意在軍事上達到美國的程度。無論是戰略力量還是常規力量,中國軍事建設的內容和目標都是以本土防御和對試圖侵略攻擊中國的國家保持最低的、可信的威懾力量。而即使是有限的國防現代化,中國軍事建設的步伐也是逐步的,無意成為世界軍事大國,更無意成為美蘇那樣的世界軍事超級大國。
最近中國政府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經濟、技術、社會、文化、自然等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非常規發展。近30年來,中國的發展一直重視的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現在又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沒有強調政治意識形態對抗和軍事實力的發展。因此,中國的“興”不是其他國家的“衰”,更不是取代其他國家的地位和作用,這也是相互依賴、全球化的世界所決定的。(作者楚樹龍是清華大學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林芯竹為該所博士研究生。)(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