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如今,“西方國家……”已成了國內媒體輿論常常提及的話語,也是普通百姓談論天下大事時常用的句式。然而,不少人都忽略了一個事實,“西方”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什么是“西方”?為什么將一些國家統稱為“西方”?
對于中國人來說,“西方”其實是個變動不居的概念。早在《山海經》中即有關于西方傳聞的記述。秦漢以后,隨著大一統的中央王朝建立,“西方”的含義隨之變成了邊國蠻民之地。佛教傳到中國后,“西方”又開始指涉中國歷代西行求法僧侶們所赴的西域、中亞及印度一帶。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人現代意義上的“西方”概念才開始形成,泛指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的英法等歐洲列強。二戰結束后,這一概念的內涵再次發生變化。隨著冷戰開始和華沙條約組織成立,以社會主義為特征的東方陣營正式確立,北約資本主義陣營則被視為西方陣營,當今的“西方國家”這一概念也由此而生,主要指美國、西歐和日本。
東西方陣營的對峙持續了40多年。1991年蘇聯解體和華約組織解散,但“西方”的概念卻沿用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提到歐美國家時,仍然習慣稱之為“西方”。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冷戰期間,為聯合對抗蘇聯,美歐國家雖有摩擦,但整體上“鐵板一塊”,因此將其統稱為“西方”自然無可爭議。
但是,現在的美歐關系已大大不同。因為對攻打伊拉克意見不一,歐洲被美國分為“新老歐洲”。近兩年,經過一些領導人更替,歐美關系雖有愈合,但是類似于“同床異夢”等形容詞卻頻頻充斥于報端。日美關系也常有裂痕,不僅在一些貿易問題上爭吵不休,日本國內也常常冒出“脫美入亞”的呼聲。即使一向被視為與美國“連體”的英國,也常常因被民眾批評跟從美國太緊,而一直在醞釀著同美國拉開距離的外交戰略。所謂“西方”內部的裂痕中尤以法國反美最甚。在法國,宣揚反美主義的書籍經常成為暢銷書,法國新書《反美主義的魔癥》中甚至有這樣的話:“我們法國人都明白:美國已經無藥可救。他們的總統如果不是弱智,起碼也是沒文化的。”
如果說歐洲與美國的表面矛盾僅僅表明“西方”的裂痕的話,那么,歐美當前社會發展模式的分歧則可以稱為傳統概念“西方”的瓦解。以德法為代表的“萊茵資本主義”主張市場競爭的同時,強調有序競爭和社會責任,主張高稅收高福利。而以英美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資本主義”則主張實行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強調市場競爭,不主張國家過多干預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
不僅如此,大約十年前,俄羅斯正式成為西方八國集團成員國,接著,隨著北約和歐盟的東擴,當初東方陣營的波蘭、匈牙利等國也紛紛投入冷戰時所謂西方陣營的懷抱。現如今,“西方”還是我們所指的西方嗎?這些看似兼容并包的新集體又怎么可能在政治、社會和外交上輕易地合為一體呢?
時代在變,概念當然也在變。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西方”,而如今,世事復雜,西方更不可能是一個整體。認清這一點,有助于我們看清世界事務的真相。(作者是資深媒體人。)(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