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體長只有0.3毫米到0.5毫米的赤眼蜂竟然可以用于防治玉米、蔬菜、果樹、花生等多種農作物的病蟲害,在聽完北京市密云縣植保植檢站站長史桂榮介紹之后,來自塞拉利昂的雅各布對這一全新領域充滿好奇。
“用生物技術、利用天敵防治病蟲害,這一點對于我來說非常新鮮。” 雅各布說。
雅各布和其他17名非洲植物保護技術和管理人員正在北京參加中國農業部舉辦的“非洲國家植物保護技術培訓班”。17日上午,他們專程來到北京市郊區農村,實地考察生物方法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技術的應用情況。
在參觀北京市密云縣植保植檢站過程中,來自烏干達、塞拉利昂、贊比亞、剛果(布)、加納、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7個非洲國家的18名學員不時地圍在史桂榮站長身邊,向她請教心中的疑惑。
“如此小的生物是如何防治病蟲害的呢?”
“赤眼蜂把卵產在害蟲體內,幼蟲通過吸取害蟲卵來完成自己的生長發育,之后,咬破害蟲卵,繼續尋找新的目標。”史桂榮說。
對于介紹赤眼蜂防治農林害蟲的情況,站長史桂榮可謂是駕輕就熟。多年來她一直從事生物技術防治農林蟲害工作,已經先后接待了30多個國家的1萬余名農技人員,在培訓交流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放置赤眼蜂的器具車間里,一個個高粱米粒大小的白色顆粒狀物體引起了非洲學員們的關注。史桂榮介紹說,這叫寄生卵,每一粒里面可以裝80頭赤眼蜂。
“這么小的顆粒,竟然可以裝那么多赤眼蜂。”聽后,車間內響起了陣陣驚嘆聲。
隨后,史桂榮拿起縫衣針挑開寄生卵,讓學員們一睹赤眼蜂的風采。來自埃塞俄比亞的侯賽因·菲騰立即拿出便攜攝像機記錄下這一寶貴畫面。“回國以后,我會把這里學到的內容整理出來,讓國內的同行們更好地學習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侯賽因·菲騰說。
史桂榮說,這項技術不僅獲得過國家級獎勵,在世界上也是比較先進的。用赤眼蜂防治蟲害,每畝地只需花費人民幣2元錢,一個人一天可以防治500畝。而噴灑農藥每畝需花費10多元,一個人一天只能完成2畝。
北京市密云縣植保植檢站自從1979年成立以來,已累計繁育了2200億頭赤眼蜂,推廣防治農林害蟲75萬公頃,防效平均達85%以上,減少農藥用量3150余噸,挽回農產品損失2.62億公斤。
雅各布說,這次培訓學到了很多全新的東西,比如赤眼蜂防治技術就是個全新的領域,這項技術成本低、效果好、省工省力,而且對環境無污染。很值得推廣出去,回國后會向本國政府官員匯報,利用媒體等手段把這些新的觀點和新的做法廣泛傳播出去,讓農民真正受益。
來自加納的查理·科沃瑟說,通過這次學習,可以把新的技術、新的理念帶回去,與本國技術相結合更好地發展農業。
“非洲國家植物保護技術培訓班”是中國與非洲國家在農業和人力資源領域合作項目的一部分。近年來,中國農業部已對來自40多個非洲國家的1000多名政府官員和技術人員進行了雜交水稻、玉米種植、旱作農業、節水灌溉、水產養殖、農業項目投資評估與管理及農村發展等方面的培訓,并向非洲派出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近700名。(來源:新華網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