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臺灣《自由時報》23日的一則報道吸引了人們的關注。該報道稱,為了“反斬首”,臺灣軍隊在導彈部署上又有了新的動作。臺島周邊導彈部隊的實力將得到明顯提升,“登上一個新的臺階”。另外,臺軍還計劃12月1日前在大臺北地區增編一個陸軍裝甲旅,屆時,將有超過300輛裝甲車保護面積271.8平方公里的臺北市,大約每平方公里都會有一輛裝甲車,密度號稱“世界第一”。
據報道,臺海軍和“國防部”方面都將從明年開始著手對臺島及周邊外島的導彈力量進行新一輪部署調整。其中,臺海軍已決定在明年年底前,將部署在屏東縣琉球嶼的“雄風一型”反艦導彈全部換裝為“雄風二型”反艦導彈。此次換裝工作完成后,臺海軍所有岸基反艦導彈都升級為“雄風二型”?!靶埏L二型”導彈是臺灣“中科院”研制的一種反艦導彈,射程達到150公里,具有低空突防能力,作戰性能據說不比美制“魚叉”導彈差。此外,臺“國防部”還計劃將目前部署在臺島東部的“鷹”式防空導彈逐步更新為以“天弓-2”導彈為主的ATBM防空系統,同時肩負反戰機與反導彈任務。ATBM防空系統是臺灣自行研發的一種反導/防空系統,以射程超過100公里的“天弓-2”型地對空導彈為基礎。
有分析家指出,臺軍這這些動作的目的很明顯。首先是給臺灣海峽的南端再加上一把鎖。臺灣海峽一直被臺軍視為作戰防御的重中之重,長期以來一直部署重兵把守。今年5月,臺海軍決定在海峽北端的東引島部署“雄風二型”反艦導彈,當時就有臺灣媒體鼓噪說是給臺灣海峽的北端“加了一把鎖”,能夠“拒絕解放軍軍艦從北面進入臺海作戰”。而從地理位置上看,琉球嶼正好是臺灣海峽的南端入口,西面與大陸東山島隔海相望,東面距離屏東、高雄這兩個臺灣南部的軍事和經濟重鎮分別只有15公里和35公里左右,面積雖然不大,卻是臺灣南部地區重要的海上屏障。臺海軍將“雄風二型”反艦導彈部署在這里,企圖利用其150公里的射程,對經過海峽南部進入臺海的船只造成威脅,在海峽的南端“再加上一把鎖”。其次是在東部的天空支起一張防空網。臺島東部一直被臺軍視為作戰后方,防衛力量較為薄弱。在東部部署ATBM防空系統,正是想支起這張“防空網”。
臺軍真能達到給海峽“加鎖”,在東部“支網”的目的嗎?事實上,臺當局所謂提升導彈戰斗力、強化“反斬首”能力的舉動,都不過是為“臺獨”行動壯膽,欺騙臺灣普通民眾而已。從武器質量上看,臺軍此次計劃部署的“雄風二型”反艦導彈和ATBM防空系統都未經過實戰的檢驗,可靠性值得懷疑?!靶埏L二型”導彈在設計之初就存在弄虛作假現象,“中科院”為求產品突破,在試驗中胡亂偽造試驗數據,造成導彈性能存在隱患。至于ATBM防空系統更是個先天不足的畸形兒,系統中各個環節脫節嚴重,美軍專家曾經指出,ATBM防空系統“連給‘愛國者’打下手都不行”。因此,對于臺當局來說,整體實力上的巨大差距從根本上就決定了其命運絕不是幾種導彈就能改變的。(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