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有某些人的刻意挑撥,但中國大陸對臺商的吸引是擋不住的。圖為今年春節期間,通過金門往返兩岸的旅客,其中一大部分是前往大陸的臺商。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著名的智庫蘭德公司最近忽然關心起了臺海兩岸的經貿往來,推出了一個有著聳動標題的報告《中國大陸對臺經濟脅迫,一種可用的詭異武器》。但詭異的不是別人,恰恰是這份報告出臺的時機和動機。因為近一年來,兩岸經貿關系出現了不少新亮點與新熱點,兩岸貿易持續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美國有些見不得兩岸經貿關系密切的人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至于這份報告的動機,倒是報告中的話道破了“天機”:“美國的政策制定者非常擔心中國大陸利用這種經濟紐帶強迫臺灣做出政治上的讓步。”說白了,就是某些美國人想把他們自己的擔心強加給臺商,并以此來挑撥兩岸關系。而這正是島內“臺獨”分子愿意聽到的話。3月22日,臺灣《自由時報》對該報告進行了大幅轉載,并專門拿在大陸的臺商說事兒,胡說什么“每當北京領導人對臺灣政局發展不耐煩時,大陸臺商就成了出氣筒”。島內的分析認為,受市場機制的驅動,兩岸經濟勢必往結合的路上走,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任何挑撥都是沒有用的。
·經濟成為“詭異武器”?
美國著名的蘭德公司最近拋出了一份有關兩岸經貿關系對政治影響的報告,這份報告長達178頁,并且在前言部分就不諱言它的美國軍方背景,稱這份報告是寫給蘭德公司國防研究所的,而該所的共同發起單位包括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參謀長聯席會議、聯合作戰司令部、海軍部等。22日臺灣《自由時報》轉載這份報告的部分內容時,也特意稱蘭德公司“與美國國防部及情報單位有密切的合作關系”。
該報告稱,臺灣經濟目前對中國大陸出現“不對稱的依賴”,也就是說臺灣經濟對大陸經濟的依賴程度要遠大于大陸對臺灣的依賴,這使大陸擁有了許多向臺灣施壓的經濟手段。蘭德公司提到的第一種手段就是“有選擇性地脅迫在大陸的臺商”,其他手段還包括:對臺灣實施貿易制裁,實施金融制裁,在股市或信息網絡方面擾亂臺灣關鍵的經濟部門。
雖然該報告承認,臺灣對大陸的高度經濟依賴并沒有自動變成影響臺灣政局的力量,并說2004年的臺灣大選結果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但他們認為這是由于“大陸很難把經濟力量轉化成對臺灣的政治影響力”,因為“在臺灣的政治體系里很難找到‘影響力的導管’”。
報告竟然還說,北京難用經濟影響政治,對美國和臺灣“未必是好消息”,因為北京可能失去耐性,而動用經濟這個“詭異武器”。報告還稱每當北京領導人對臺灣政局發展不耐煩時,“臺商就成了出氣筒”。
熟悉蘭德公司的人都知道,它基本上屬于保守派陣營,多年來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并不友好,最近幾年就有多份報告攻擊中國大陸。2004年圣誕節前夕,蘭德公司拿出一份報告稱:“兩岸2012年決戰”,就兩岸未來會“開戰”說了許多危言聳聽的話,甚至還表達“美國會登陸協助臺灣作戰”的意思。當時就有媒體批評說,蘭德公司鄭重地公布這種無稽之談,顯然想挑撥兩岸間的沖突與對立。
·“臺獨”分子老誣蔑臺商
在臺灣,很少有其他的電視新聞與報紙報道蘭德公司的這份報告,只有支持“臺獨”的《自由時報》故意轉載了報告內容,這與該報的一貫立場也是一致的,只要翻翻這份報紙,就能經常發現把臺商罵為“紅頂商人”、“中共的統戰工具”的文章。
大陸臺商們“以商圍政”也是“臺獨”分子近些年來嚷嚷最兇的“來自大陸的威脅”之一。臺灣“副總統”呂秀蓮就是一個把“臺商威脅臺灣安全”放在嘴邊的政客,去年6月她還進一步“提高威脅的等級”,不僅把兩岸正常的經貿往來稱為是大陸對臺灣實施的“經濟戰”,還把“經濟戰”視為中國大陸的“柔性斬首策略”,胡說什么“大陸對臺策略是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經濟統合來促進政治統合”。
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教授蔡瑋認為,其實早在臺灣開放商人到大陸投資之初,臺灣內部就有擔心“臺商協助大陸對臺以商圍政”的憂慮,李登輝就以“投資大陸會影響臺灣安全”為理由,堅持要推動“戒急用忍”的策略。陳水扁上臺7年以來,曾大舉搜查到大陸投資的聯電公司,迄今不允許臺灣銀行到大陸去設分行,對許多企業赴大陸投資設定極多門檻,這些都是因為擔心大陸用“操縱臺灣經濟命脈”的方式,“兵不血刃地統一臺灣”。
但是這類“大陸經濟威脅論”的說法在臺灣已經越來越不被認同。臺灣政論家陳鳳馨就認為,目前臺灣產品外銷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大陸,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更高達40%以上,沒有大陸,臺灣早就貿易大量逆差、經濟更加低迷。民進黨自己也知道兩岸經濟聯系對臺灣生存發展的必要性,所以目前在面臨選舉時,民進黨的蘇貞昌為了要爭取更多選票,就必須要放出“4月開放大陸觀光客、推動直航”等開放大陸政策的風聲。
島內有分析認為,以“敵我關系”來給經濟事務劃線本身就是一大錯誤,以為中國大陸會用臺商來“以商圍政”,進而“統一臺灣”更是杞人憂天。
·臺商不是“出氣筒”
對于臺商成為“出氣筒”的說法,島內許多專家也不認同。陳鳳馨說,如果臺商真的是“出氣筒”,還會有臺商接二連三地趕往大陸投資嗎?最近臺灣的首富郭臺銘一場春酒由臺灣吃到大陸,他與女明星和女模特的互動,都是臺灣報刊最熱門的消息,其意氣風發,讓臺灣民眾無比艷羨。這樣的臺商其實是“成功企業家”的代名詞,怎么可能是“可憐兮兮”的“出氣筒”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了類似的看法。他說,美國所謂的智庫發表的這份報告說白了簡直就是在瞎扯,他們根本不了解兩岸的情況和臺商的情況。假如像他們說的那樣,臺商成了大陸的出氣筒,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臺商一撥接一撥地跑到大陸來投資、發展?
王建民研究員說,對于臺商,大陸方面是非常重視的。大陸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臺商投資保護的法律、政策、規范,可以說保護臺商的有關條例非常多。為解決臺商遇到的資金緊張等基本問題,大陸出臺了很多辦法,也成立了很多專門的部門,像不久前國臺辦成立的兩個新的部門——法規局和投訴協調局,專門處理臺商在大陸投資遇到的矛盾、經濟糾紛等問題,扮演著保護臺商利益、落實中央政策的重要角色。目前大陸對于政府機構擴大編制控制得很嚴格,增設兩個局的大動作說明大陸對兩岸關系的重視以及對臺灣同胞的誠意和善意。
王建民表示,臺灣當局稱大陸“以商圍政”、“以經促統”,而實際上大陸對臺灣一直采取的是“政經分離”的原則。無論政治如何發展,只要對臺灣民眾有利,對兩岸關系有利,都會義不容辭,并不會因為兩岸關系出現問題而影響經貿往來。
王建民說,美國國內有一批反華情緒的人始終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兩岸關系,經常發表一些似是而非、混淆視聽的觀點,他們對兩岸關系的中傷也是帶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實際上,美國根本是在利用這份報告挑撥大陸、臺灣和臺商的關系。
臺灣前“行政院長”蕭萬長曾說,兩岸經濟交流不過十幾年,現在變得這么密切,背后一定有市場機能在驅動它,使兩岸經濟往結合的路走。由此可見,中國大陸對臺商的吸引是擋不住的,兩岸的交流也是擋不住的,一些人的挑撥起不到任何作用。(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