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北京,感覺老外總體的中文水平比上海高,有些老外的中文簡直神了,好得幾乎能把你嚇一跳——中國人天不怕,天不怕,就怕洋人開口說中國話。如果你沒看到他的臉,光從“聽力”上判斷,壓跟兒不會想到他是金發碧眼,平翹舌音、兒話音、前后鼻音……絕對說得比某些上海人還字正腔圓。相反,在上海,可能由于上海人平時少說普通話、多說上海話的原因,老外學中文就好像是“熱情的沙漠”,至少就我個人而言,還從來沒有在上海碰到過中文好到能讓我肅然起敬的老外。
說起老外學中文,我們就一陣得意,老祖宗的文字真難,憋死你們這幫老外,最經典的笑話莫過于:老師讓學生從“巳已己” 中選一個適當的字填空。結果,一名法國學生當場暈倒,兩名美國學生目瞪口呆,一名非洲學生拿著尺子在量這三個字的長度。
學語言,語境很重要。“天子腳下”的北京人不喜歡慣著老外:我說的中文你能聽懂就聽,聽不懂自己琢磨去,懶得跟你費勁兒,大有“我的地盤說我的”之豪邁氣節。
我所在的北京辦公室里,小一堆老外,一大堆中國人,中國人的英文都不錯,可無論是開會還是日常溝通,一律用中文,萬一有他們聽不懂的才用英文解釋幾句。好在這些老外還有一定的基礎,在如此“企業文化”的生拉硬拽下,從不松懈,自強不息地努力學習,再加上公司還請老師給他們上課,難怪他們進步神速,“樓梯”不會說成“裸體”了,“一起下樓”不再讓人聽成“一起下流”了。
在京城參加“漢語托福”考試的老外也特別多,學習氛圍一濃,整體水平也就水漲船高。何況這種考試在中國人看來,將心比心,難度還是很高的,比如,選擇題——()笑非笑,選項是A.似,B.像,C.是,D.又,這個四字短語的意思,恐怕對老外得用一個英文句子來解釋才行;又比如,閱讀理解中,通過上下文關系,他們要知道“尊姓大名”是不能對監獄里犯人說的,“臺甫是?” 同樣是表達“尊姓大名”的意思,而且“這不是迂腐而是應有的文明禮貌”。
雖然這種有點“變態”的考試,老外在上海也能考,但老外在上海沒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上海人太“慣”著他們了。在上海公司,只聽說過公司出錢讓員工去學英語,沒見過公司花錢用漢語拼音去傷害老外的腦細胞。還有一點讓人覺得不爽的是,可能是上海人太想端著與國際接軌的花架子,大家坐下來開會,只要有一個人是老外,整屋子的人都得說英語,白白浪費了一個讓老外練聽力的機會。
這確實是一種上海公司的企業文化,如果非把這說成上海人“崇洋媚外”,可能也有點上綱上線。上海人能給老外行個方便,就不拿中文擠兌著人家了,委屈自己多學幾個英文單詞,也沒覺得缺胳膊少腿。而且就營造語言環境來說,老外耳聞目染的結果,也是學說上海話,這上海話一沒考試,二沒證書,如果不是想做上海女婿,折騰這干啥?
至于說到上海人半瓶子醋叮當,喜歡中文里夾英文,其實這并非是上海人的“忘本”專利。故意炫耀自己洋墨水的阿呆和阿瓜,哪個城市都有,包括“我愛祖國語言美”的北京,這些人絕對討厭至極。但有時候真的是因為某些英文單詞在中文里還沒有合適的翻譯,比如,presentation,你怎么用中文說?“我今天要做一個演示/介紹/陳述/表達 ?”怎么聽著都覺得沒有完全表達出這個詞包含的內容,所以干脆就說“我今天要做一個 presentation ”,聽者的腦海中反而有一種畫面感了。
不管怎么說,我還是更享受和老外說中文的機會,老外邊說邊翻白眼,我邊聽邊兩眼放光,就好像見到了一個沒有了黑眼圈的大熊貓,感覺新鮮著呢!哪怕到最后,他們思想斗爭了半天,還是會把 “你屬豬”說成了“你屬于豬”。(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