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花轎、織錦、年畫;昆曲、古琴、木偶戲……16日下午,位于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內洋溢著濃郁的中國氣息。由中國文化部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在此間開幕。
藝術節分為主題展覽和專場演出兩個板塊,主題展覽包括由337幅圖片組成的120余塊展板和80余件實物展品。展品種類繁多,不光有花轎、戲服、文房四寶、年畫,還有納西族東巴教的神路圖、藏族的轉經筒、維吾爾族與蒙古族的樂器,以及壯族、傣族、侗族、土家族、水族的織錦等,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多樣,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細觀。
開幕式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松浦晃一郎表示,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不僅反映了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體現了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這一領域開展合作的承諾。
他說,最近10年來,中國一直活躍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沿,并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他感謝中國承辦2007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同時深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之間的密切合作,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合作將造福全人類。
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在講話中指出,中國政府歷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舉辦此次藝術節是為了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各族人民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努力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決心和信心。
他表示,希望此次活動能進一步加深世界各國人民對中華文明和中國人民精神生活的了解,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與文化間的溝通與理解,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隨后舉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以“守望家園”為主題,提供了一個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廣闊舞臺。泉州南音、彝族海菜腔民歌、侗族大歌、古琴、昆曲折子戲、二胡、提線木偶戲、蒙古族長調民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演員中既有年僅9歲的侗族女娃,也有79歲高齡的維吾爾族老漢,他們的傾情表演贏得了如潮的掌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主席章新勝在晚會結束后指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的成功舉辦具有三個作用,一是令西方發達國家觀眾感到震撼,二是增強了發展中國家的民族自信心,三是促進了別國對中國的理解。
他說,中國一貫追求和平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本場晚會為觀眾奉獻了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音樂,充分顯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與多樣的文化,也體現了中國所主張的“包容”的含義。
近年來,中國政府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國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成員,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倡導,是最早獲準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國家之一。(來源:新華網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