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強勁的經濟增長、宏偉的企業目標,以及數量有限的職業經理人和專業人才,這一系列因素使亞洲企業卷入了一場爭奪高級人才的大戰,從正在擴張生意的澳門賭場,到迫切希望吸引礦業工程師的澳大利亞西部新興資源城市,莫不如此。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在企業的爭奪下,高級人才的薪酬已經達到聞所未聞的水平。甚至連美國硅谷的印度軟件工程師也被高額薪酬和高級職位吸引回國,而在倫敦和紐約工作的華裔和日本裔銀行家也不例外。
美林(Merrill Lynch)環太平洋地區首席運營官達米安·丘尼拉利(Damian Chunilal)表示:“亞洲經濟的成功,增加了一些領域可用人才的數量。現在亞裔移民樂于回國就職,而在五年前,這些職位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亞洲人才市場更加供不應求,但我們的總體招聘規模在擴大。”
誰能贏得這場人才大戰,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誰將在亞太地區獲得成功。
人們一致認為,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在亞洲地區招聘并留住熟練員工的難度和成本都更高了。獵頭顧問警告稱,由于無法找到關鍵職位的合格人選(基本上都是高層職位),許多公司在亞洲地區的擴張計劃都遭遇了挫折。
雇用合格員工的爭奪在金融服務行業最為激烈。該領域的命運與經濟增長水平密切相連。在印度和中國,對零售銀行業務的需求猛增,而各投資銀行也在招兵買馬,為該地區涌現出的有意進行收購的公司提供服務。
此外,過去一年中,私人股本公司和對沖基金蓬勃發展,并挖走了數十位亞洲頂尖的投資銀行家,而該該地區新出現的百萬富翁們,則需要世界一流水平的財富管理服務。
金融服務業的繁榮,也對會計、法律和公共關系等相關支持行業起到了推動作用。
招聘方面的一個關鍵難題是,由于亞洲各國的文化、政治和語言習慣差異較大,因此該地區人才缺乏在不同市場間的流動能力。人力資源公司Robert Walters日本分公司董事總經理凱文?吉布森(Kevin Gibson)表示:“你可以將一個墨西哥人派到阿根廷工作,或者將一個美國人派到英國工作。但你無法將一名高級經理從中國派到日本,除非他會說日語,而且喜歡日本文化。”
某全球性投資銀行一位駐香港高管稱,情況已近乎“瘋狂”。他表示:“全世界的銀行都缺乏優秀人才,但亞洲是迄今最火的地方,很多28歲的年輕人走進我的辦公室對我說,他們要辭職,因為他們找到了一份年薪100萬美元的工作。”這位高管將工資上漲歸結于諸多因素,其中包括市場新進者大幅提高工資來吸引人才、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本公司的發展與擴張,以及現有市場參與者的擴張計劃。他表示:“這些都意味著,有過多的潛在雇主,在追逐著為數太少的人才。”
除了挖投資銀行的墻角以外,在亞洲擴張的私人股本公司已經開始采用歐美的做法,吸引資深行業高管。最近數周,美國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已經挖走了可口可樂(Coca-Cola)和德爾福(Delphi)的亞洲地區主管,分別負責該公司未來在消費品和工業領域的投資。
業界認為,這種瘋狂的挖角行為促使新加坡政府制訂了一項非正式的禁止挖人協議,有效地保護了星展銀行(DBS)和華僑銀行(OCBC)這兩家本地銀行,免遭外國競爭對手的算計。
在中國,分析師用“嚴重”一詞來描述人才短缺狀況。海德思哲(Heidrick & Struggles)中國業務負責人石力(Steve Mullinjer)表示:“這里有個矛盾現象:人才充足與短缺并存。”他認為,中國需要7.5萬名優秀人才,來填補跨國公司及不斷擴張的國內企業高層職位,但目前只有5000名左右具備合適經驗的候選人可供挑選。
薪資增長如此迅猛,以至于一個本土出生的跨國公司總經理能夠比美國國內同職位的人多掙20%,而他“只具備70%的同等技能”,石力說,“實際上,中國的高管頭銜過高,工資過高。因業績欠佳而離職的人,往往還能找到薪水翻倍的新工作。”
印度也強烈感受到了人才短缺的問題,金融服務業和信息技術領域尤其如此。
企業發展如此迅猛,以至于行業游說團體預測,印度IT行業在2010年前將面臨5萬名專業人才短缺的局面,這威脅到該國在全球離岸IT服務業外包中的主導地位。
藍籌IT企業正在全行業搶奪人才資源,并從其它行業挖來土木工程師和畢業生,將他們變成軟件工程師。這導致建筑業等行業面臨人才嚴重短缺的情況。
印度Wipro創始人、董事會主席阿齊姆·普萊姆基(Azim Premji)表示:“跨國公司像瘋了一樣,給出了不必要的高薪,找人填補空缺。”Wipro是全球一流IT企業之一。
薪資上漲的效果是可以預測到的。咨詢公司翰威特(Hewitt Associates)表示,印度目前的年度平均薪資增幅超過14%,而中國約為8%,韓國和菲律賓則要稍低一些。
全球性獵頭公司Boyden印度業務董事總經理迪內希·默克達尼(Dinesh Mirchandani)表示,在印度,一家年銷售額僅有1億美元的中型跨國公司,其首席執行官的年薪在過去5年間已經翻倍至25萬美元。他說:“在高管階層,印度和其它地區企業間的薪水差距已急劇縮小。更有甚者,我有一個印度客戶在跨國公司任本地首席運營官,而他的薪水比其在迪拜總部的老板還要高。”默克達尼舉出英國石油(BP)、花旗銀行(Citibank)和百事可樂(PepsiCo)為例,稱這些企業因為通過受歡迎的人力資源政策,成功招募并留住了員工,從而使當地業務蓬勃發展。
日本招聘市場一向按照自己的節奏運行。但是,該國的經濟復蘇已經在金融服務、零售和制藥等行業產生了瓶頸效應,而精密工程等行業則因受到中國對其產品龐大的需求而蓬勃發展。人才爭奪戰也有其優點。一位在亞洲工作的美國投資銀行高管表示,目前的形勢降低了他解聘業績欠佳員工的難度。
他表示:“過去,人們或許可能被裁掉。現在我們讓他們去市場上悄悄地尋找職位。他們通常會很快就去做,而且能從一家對沖基金或私人股本公司找到一個薪水更高的工作。這樣一來,大家的名聲都保住了。”(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