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日報》記者 趙煥新)這是一組略顯枯燥但卻富有人情味的數字:2005年初,遼寧城鎮入戶調查發現,全省共有14.3萬戶零就業家庭,但到年底這些家庭中共有17.5萬人實現了再就業;去年又產生了3.6萬戶全家無人就業的家庭,政府又給其中的4萬人安排了工作;而在今年年初,這樣的家庭只產生了540戶,可是在產生后的20天之內每一戶至少有一名成員找到了工作。
記者日前在遼沈大地采訪時,遇到了兩位曾經是零就業家庭的人員,聽他們講述了實現再就業前后的個人經歷。
***撫順王春山:破鏡重圓
王春山有了一個新家,一個有著雙重意義的新家。
首先,這位撫順市東洲區莫地社區的居民告別了生活近50的莫地溝棚戶區,于2005年喬遷新居;其次,因為長期失業、酗酒而妻離子散的他,在社區的安排下,找到了工作,一家得以團聚,開始了新生活。

遼寧省朝陽市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解淑娟(左)耐心地為求職人員介紹崗位信息。2006年遼寧省委、省政府莊嚴承諾實現零就業家庭成員20日內至少一人實現就業;2007年遼寧開始探索零就業家庭充分就業和"雙就業"。(圖片編號:再就業1)攝影:仇一軍
今年52歲的王春山原是撫礦一公司的鐵路維修工。12前,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入,他被礦區“精簡”。同在礦區工作的妻子比他早三年就下了崗,一家三口的生活日趨艱難。要強的妻子在家呆不住,推著車出去賣醬油,掙錢補貼家里的開支。王春山幾次嘗試賣雜貨,都不是很成功。在找工作屢次碰壁后,他的情緒消沉起來,開始用酒精麻醉自己。身心疲憊的妻子幾次勸他戒酒,重整旗鼓,但王春山充耳不聞,失望的妻子只好帶著兒子離開他,一去不復返。丟掉了工作同時又“丟掉”了妻兒的王春山從此更是一蹶不振,把家里所有能換錢的東西都賣掉了,每日抱著酒瓶子混日子。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十幾年。如果不是開始于2004年底的一場規模巨大的棚戶區改造和隨之而來的零就業家庭援助工程,王春山也許會一直在酒醉與困頓中過活。那年12月26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克強到撫順調研,特地來到莫地溝,在那里向全省棚戶區群眾承諾:“黨和政府一定要讓你們早日住上新房子。”
2005年11月,莫地棚改新區落成,王春山搬進了比他原來住房大一倍的新居。社區工作人員在入戶調查時了解到王春山家是名符其實的“零就業家庭”。他們除了幫他家購買生活用品之外,還按照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的有關規定,很快給他安排了一份工作 —— 在社區當保安員。
再就業燃起了王春山生命的火花。他說:“工作是我夢寐以求的東西;以前我是因為沒工作、不能養家糊口而抬不起頭來,貪上酒杯,現在說啥也要戒酒了。”
王春山的精氣神一天比一天好。社區干部見他真的不再貪杯,幾經周折找到了他的妻兒,反復做他們的思想工作,介紹王春山的變化。王春山也當眾立下保證書,向妻子真誠悔過。最終,一個曾經破碎的家庭團聚了,莫地社區又多了一家歡笑,社會也多了一份和諧。
現在,王春山每個月能拿到704元收入,其中404元以醫療保險、養老金補貼等形式計入他的個人賬戶。妻子、兒子也都有了工作,老王沒有了后顧之憂,每天都一絲不茍地在社區巡查……
***鞍山王穎:從頭再來

開發公益性崗位既解決了零就業家庭人員就業問題,也方便了群眾生活。圖為阜新市西山街道組織"4050"人員為老人提供護理服務。
和王春山相比,鞍山市王穎的人生之路更曲折而灰暗,但最終也是因為有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程而柳暗花明。
今年39歲的王穎1998年從鞍山化工一廠下崗,下崗不久后又離婚,一個人帶著孩子,一家成了零就業家庭。她曾經賣過服裝,推銷過保險,但因為缺乏經驗,加上缺少資金,幾次創業都失敗了。
但王穎沒有退縮。她說:“下崗在家,我也有心灰意冷、不愿意見任何人的時候,但我最喜歡聽《從頭再來》這首歌,雖然是屢戰屢敗,我仍然要屢敗屢戰。”
正好2003年鞍山市就業局創業服務中心開辦了“創辦你的企業(SYB)”培訓班,專門為下崗再就業提供創業服務。王穎報名參加,系統地學習如何創辦企業。在創業老師的指導下,王穎決定從她比較熟悉的行業做起,把布藝飾品加工作為在培訓班的“主攻方向”。
在市總工會的支持下,王穎成立了布藝加工廠。工廠成立之初,由于資金有限,只能生產一些小絲巾和小工藝包,但批發商以產品沒有知名度為由,壓低價格,結果,忙碌了大半年,一算賬還賠了不少錢。
王穎決定從頭再來。她向創業服務中心提出小額貸款的申請,獲得了1萬元的小額貸款。去年遼寧全省共給14萬多名像王穎這樣的下崗失業人員發放了4億多元的小額、貼息貸款。
2005年,王穎帶著皮草加工項目進入鞍山市創業孵化基地,在政府的扶持下注冊成立了“大溪地皮草服裝廠”。王穎的事業終于有了轉機,她先后帶領40多名下崗姐妹,從事皮草服裝加工制作,同時在北京、沈陽等地的服裝批發市場有專門的代理商,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王穎說:“我自己是政府就業援助工作的受益者,所以我將優先錄用下崗人員,尤其是來自零就業家庭的成員。我希望他們加盟皮草服裝廠,一起在鞍山市內外開辦更多的連鎖店。” (趙煥新/文)
——背景鏈接:零就業家庭
零就業家庭是在遼寧國企改革過程中顯性化了的歷史遺留再就業問題。遼寧有眾多的資源性城市,在這些城市里,家族性就業明顯,即大量職工一家幾口甚至幾代人在一個企業就業,一旦企業破產或者不景氣,往往造成一家人同時失業,立即出現零就業家庭。在2001年到2004年完善社會保障體制試點期間,全省有178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與企業解除了勞動關系,其中有許多家庭夫妻雙方都處于失業狀態。
省委書記李克強2004年底在撫順調研時了解到零就業家庭情況后,當即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幫助這樣的家庭至少一人實現就業再就業。這些家庭和棚戶區回遷居民是遼寧城市中比較突出的兩個困難群體。李書記指出,就業再就業是解決困難群體生活的治本之策。
通過加強動態管理,提供就業崗位,強化技能培訓,落實各項就業再就業措施,遼寧省已經建立和完善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的長效機制,從而進一步夯實了民生之本,促進了社會和諧。
(“特別報道”(Special Report)版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英文日報《中國日報》為了更全面和深入地對外報道一個真實的中國而專門開辟的版面,第一期(四個版)于2006年6月21日正式面世。“特別報道”版面的理念是“講故事 出精品 吸引人”,用人物訪談和講故事的形式關注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典型事例和普通人物的命運。)
(如需更多《中國日報》稿件,請聯系:中國日報社總編室 010-64995218,010-64918377(傳真)zhangfeng@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