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師,從機關到連隊、從干部到戰士,無論干什么都想當先鋒、打頭陣、爭第一,沒有任務爭任務,有了任務就興奮,任務越重越來勁。每逢遇到重大任務,師領導就有“三難”:大家爭著挑重擔,分配任務難“擺平”;官兵都要上一線,留守人員難安排;完成任務都很好,評功評獎難定奪。部隊中則有“三不”:不用動員,官兵們就踴躍請纓參戰;不需催令召回,只要得到消息都主動盡快歸隊;不管任務再重、困難再大,都竭盡全力完成。
2004年,該師迎接軍委首長視察檢閱。6月21日受領任務,7月4日接受檢閱。裝甲團在山東駐訓,團長杜清華帶領40多名干部骨干租用地方車輛連夜返回。全師197名探親、休假的官兵接到召回通知后,二話未講,星夜歸隊。訓練場內,機場跑道地面最高溫度達45攝氏度,裝甲車內溫度高達60攝氏度,受閱官兵一次訓練下來鞋子里都積滿了汗水,不少官兵患上腳氣,有20多名同志中暑,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當
20個受閱方隊以一流的工作標準、一流的組織指揮、一流的受閱動作、一流的戰斗精神通過主席臺時,軍委首長給予了“不亞于國慶閱兵方隊”的高度評價。
“鐵拳-2004”演習接踵而至。在確定主攻團時,參演的3個團都爭著打頭陣。當師里把主攻任務交給“葉挺獨立團”之后,官兵們像過節一樣高興。沒有爭到主攻任務的其他兩個團也不示弱,“助攻當成主攻打”,相互比著干、爭著上。78天的時間,空氣中始終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戰備等級轉換、遠端機動、組織戰斗、戰斗實施時刻考驗著“鐵軍”官兵的素養;抗高溫、抗疲勞、抗孤獨、抗煩躁,惡劣環境始終在錘煉官兵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全師官兵用過硬的戰斗作風和精湛的戰技術水準,在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觀摩的國家最多的涉外演習中,展示中國一流陸軍部隊的形象,16個觀摩國家的外賓向他們豎起了大拇指。
中俄聯合軍事演習,這個師擔負了兩棲登陸和強制隔離作戰兩個全新課題的演練。兩棲登陸階段,天氣異常惡劣,風大、雨急、浪高,在俄軍一輛裝甲輸送車泛水沉沒的情況下,參演官兵不畏艱險,沉著應對,投入演習的42輛裝甲車全部搶灘上陸。炮兵團突擊炮連裝備配發1個月,全連官兵以明天就打的緊迫感,冒著炮車內50攝氏度的高溫,對照說明書邊認識部件邊練操作。沒有訓練教案,就借鑒其他炮種的模式,分步合擊,科學穿插。這期間周連長常流鼻血,人瘦了一圈;裝填手王先迪臂部生瘡發著高燒仍苦練不休。8月24日,該連在演兵場大發神威,發射實彈73發,全部命中目標。
2006年7月下旬,中原大地烈日如火。紅軍師庇山訓練場上,一場機步連山地進攻演練正在緊張進行。向“敵陣”推進時,道路上深坑泥潭密布,空中電磁襲擾不斷,官兵們既要防偵察防打擊,又要想方設法為戰車前進掃清障礙,時而車上時而車下,時而隱蔽時而前進,戰斗異常艱難。一個多小時的演練剛結束,導演組又下達了新的戰斗命令。這時官兵們個個已精疲力竭,倒下了又爬起來,爬起來又倒下,其情其景,近似殘酷。而這不過是一次日常訓練的縮影而已。
“訓練就是不流血的戰斗,不殘酷點不行!”師領導的這句話,反映出紅軍師抓訓練的一貫作風,那便是他們緊緊盯住的四個字:“真、狠、難、險”。
軍事變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未來戰爭作戰樣式正在向資訊條件下的火力戰、機動戰演變。鐵軍師立足現有裝備,著眼未來戰爭特點和規律,突破制約打贏的“瓶頸”,想方設法實現整體推進,增強了打贏未來戰爭的信心和能力。近10年來,該師擔負軍區以上賦予的重大軍事任務,年年不間斷。他們把執行每一次任務作為難得的機遇、磨礪的平臺,始終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全程演練,不僅展示了“鐵軍”部隊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風采,更重要的是在完成重大任務中,得到了軍營內、操場上、一般野外訓練中難以得到的鍛煉和提高。
我們行走在“鐵軍”的官兵中,時時感受到狂濤般的拍打。那敲擊大地的鏗鏘腳步,那震驚藍天的口號、歌聲,令走近她的每個人心潮激蕩。“鐵軍”的昨天是輝煌的,“鐵軍”的今天是最棒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鐵軍”在明天嶄新廣闊的舞臺上一定會也一定能上演更加威武雄壯的活劇。(來源:解放軍畫報
編輯:肖亭)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