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國家與學習鍛煉
要讓戰士明白軍人價值怎樣體現
三年前入伍時,楊尚磊偷偷帶來了一張數額不菲的銀行卡。
父親是成功的商人,楊尚磊從小就生活在蜜罐里。考慮到孩子的發展,父親把他送進了軍營。起初,部隊的生活讓小楊極不適應。在食堂吃飯,他簡單應付一下,飯后就到軍人服務社買零食吃。穿臟的襪子從來不洗,一扔了事。連隊干部批評他,這個“大款”子弟挺不樂意:花我自己的錢,礙著誰了?
漸漸地,小楊發現,用過的牙膏皮、礦泉水瓶,都被連隊收集起來賣到廢品收購站,然后買些笤帚等工具回來。為了改變自己的形象,小楊為連隊買回一大堆笤帚,還要求自己出錢把連隊的電腦和桌子全都換成新的,卻被連隊干部拒絕:這樣做,不對!軍營,訓練的是一種意識。這件事,讓小楊很受震動。
去年底,某旅一營統計新戰士入伍動機,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戰士都寫上了“入伍來鍛煉”或“學開車、修車技術”等,只有10%左右的戰士寫的是“保衛國家、報效祖國”。
但是,該營的教導員李德鵬卻說,盡管這些年輕戰士沒有滿嘴“口號”,但他們內心同樣有抱負,有激情。平時聊天時問到:如果戰爭爆發,你會如何選擇?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會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上前線。
與該營的調查相應的,是某“紅軍團”的一個問卷調查。這份調查顯示,不少戰士入伍時都沒有太明確的人生目標,有的甚至是因為在家“難管”而被父母“逼”著參軍的。
這項調查還顯示,新入伍的戰士,50%以上有過打工經歷,從事的工作也五花八門。可以說,在形成世界觀、價值觀的青春期,新戰士們的第一位老師是社會,不是軍營。
“社會多元化,軍營里年輕人的觀念也多元化。同時,緊張的社會節奏、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往往讓他們變得很理性,很現實,也更加獨立。”這個“紅軍團”的政委袁紅剛說,“個人的更好發展從來都是美好的、進步的愿望,這與軍人的理想并不矛盾。我們決不能指責這些孩子們‘自私’或者‘胸無大志’,而要慢慢讓他們明白,軍人的價值應該怎樣體現出來。”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肖亭)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