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投資者將很快出現在你身邊的金融市場上。中國政府已宣布,將允許個人投資者購買海外證券。此舉意義重大,它不太可能減輕人民幣的短期升值壓力,但將改變全球金融市場的面貌——不是在明天,而是在更長遠的時間內。
中國邁出的這一步表現出了中國特有的謹慎。直到最近,中國投資者才獲準通過結構性產品間接投資海外證券。如今,他們將可以在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開戶,交易在香港上市的證券。這將讓中國投資者首次可以直接進入全球資本市場。
過去的經驗表明,如果這一步取得成功,中國政府將會進行推廣。到那時,中國投資者將像美國人那樣,成為紐約或倫敦市場的重要部分。不管是自主經營還是成立合資企業,中國的金融中間機構都將越來越活躍。鑒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中國儲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遠遠超過50%,不難預測中國投資者有朝一日會成為全球市場最重要的參與者。
中國強大的外部地位讓此舉變得毫無風險。中國的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比例今年可能高達10%,而截至6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達1.336萬億美元。但在對外投資方面的這一讓步,不太可能大幅減輕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即便現在可以購買港股,但中國投資者的興趣可能仍主要放在A股上。
此外,中國的貿易順差和外資流入兩項指標可能仍將處于高位。因此,中國的外匯儲備——及隨之而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將繼續上升。更強勁的內需增長以及人民幣更大幅度升值仍是關鍵所在。
我們看待中國這項新政的正確方法,就是將其視為經濟改革和開放的又一步驟。它將向國內機構施加壓力,迫使其改善所提供的產品。它將讓中國投資者接近全球市場,也將讓全球市場接近中國投資者。雙方都需要彼此適應,因為這可能是21世紀全球經濟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
日本人已發現,這種融合相當痛苦。讓我們希望中國與全球的融合進程更順利一些吧——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也為了其他所有人的利益。(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