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高歌猛進的合肥,成為同省另一個兄弟城市巢湖市的心病。合肥工業越發展,城市人口越龐大,帶給巢湖的威脅可能就越深,傷口也就越疼
如果憑力氣打一架,安徽省的巢湖市一定打不過省會合肥。論地位,合肥是安徽省所有城市中的老大,位置更優越;論經濟總量,2006年,巢湖市GDP總量344.90億元,合肥GDP總量1073億元,巢湖市僅相當于合肥的三分之一。
兩座城市間的矛盾起于巢湖的污染。巢湖,中國第五大淡水湖。三分之二被巢湖市包圍,西側有三分之一被合肥市環抱。其中,巢湖環抱的部分稱為東半湖,合肥環抱的部分稱為西半湖。
巢湖的郁悶
巢湖污染始于上個世紀60年代后。全湖平均水質僅達地面水5類標準( 5類水為重污染),總氮、總磷含量嚴重超標,藍藻水衣每年成倍遞增。
1998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了1997年五大淡水湖泊環境質量,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巢湖、洪澤湖、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居五大淡水湖污染之首。
以巢湖為主要飲用水源的合肥、巢湖兩市曾深受巢湖污染之害。合肥市一、四水廠曾因水源污染嚴重被迫停產,后合肥另取水源地南淝河上游的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剩下巢湖市獨自以巢湖水為生。
巢湖人固執地認為,巢湖污染,多半來自合肥。但今年巢湖藍藻危機爆發后,7月3日環保總局重拳出擊,對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嚴重、環境違法問題突出的6市2縣5個工業園區實行了“流域限批”,巢湖市名列限批首位,合肥市卻榜上無名。
“合肥怎么會沒有事?”巢湖市環保局原總工程師陸茂松對“環評風暴”提出疑問。
陸茂松回憶,早在1988年,全國政協常委、生態學家侯學煜到安徽考察巢湖污染情況,曾對當時陪同的安徽省副省長和合肥市副市長說,“巢湖的污染75%自來合肥!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治理,巢湖50年后將不復存在!”
安徽省環保局水環境保護辦公室副主任呂小平否認巢湖“冤枉”一說,認為巢湖市自己存在污染問題。但在安徽省環保局向國家環保總局就巢湖污染問題的匯報材料里,認定4條流入巢湖污染最重的河流中,除了雙橋河之外,十五里河、南淝河與派河,皆由巢湖西岸的合肥市境內流入巢湖。
“2004年至今,西半湖出現過4次重度營養狀態……巢湖市環境監測結果亦顯示,東半湖除少量死水區發現藍藻外,其他區域沒有大面積藍藻水華。”安徽省環保局文件中這樣說。
也就是說,巢湖生病,發病在合肥市排污的西半湖,而少在巢湖市所包圍的東半湖。巢湖市雖有不滿,也只能忍氣吞聲。巢湖市環保局副局長丁志松說,“巢湖生病了,巢湖市自己吃藥!”
合肥的污染一來自工業,二來自生活污水。
“安徽省工業和生活污染的比例是40%和60%,生活污染占據污染的大頭”。呂小平對本刊介紹,由于農業面源污染不好統計,僅就工業和生活污染來看,生活污水的壓力已經高于工業污染。
合肥市的平均日處理污水量48.8萬噸,全市污水處理率為60%,實際處理能力有37萬噸左右。在肥東等縣,由于管網不配套和運行成本等原因,有六七個縣的生活污水,直排巢湖。當公眾一直關注工業污染的時候,生活污染問題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