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餃子”原音照搬
曾經鬧過笑話的菜名是如何翻譯的呢?“童子雞”已經正式跟“沒有性生活的雞”告別,而改成了“春雞”,“叫化雞”則被規定為“乞丐雞”。在討論稿里,記者還找到了一些比較有創造性的譯法,“田園素小炒”規定為“讓素食主義者高興的菜”。
對于一些中文菜名用英文是表達不了的,比如“餛飩”有些地方也叫“云吞”,中文字面意思是“吞下云彩”的意思,常見的“魚香肉絲”是該翻譯成“有魚香味的肉片”,還是“用蒜味作料做的豬肉條”?還是干脆就叫“川味肉片”呢?
據記者了解,在討論稿中,對這類菜名也有規定,具有中國特色的且也被外國人接受的傳統食品,本著推廣漢語及中國文化的原則,全部使用漢語拼音,另外,具有中國特色的且被外國人接受的,但使用的是地方語言拼寫或音譯拼寫的菜名,也保留其拼寫方式。
這樣的菜名有“佛跳墻”、“鍋貼”、“窩頭”、“蒸餃”、“油條”、“湯圓”、“粽子”等。
新譯名將在全國普及
為中國菜肴制定標準的英文名稱的任務非常艱巨,但這十分必要。在菜單上,老外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家常菜被翻譯成稀奇古怪的名字。很多名字讓他們大倒胃口。
制訂過程中,北京市聯合大學旅游學院牽頭有關機構,搜集了1萬份餐館菜單用于研究和分類。
這個翻譯委員會由20名志愿者組成,其中有英語教授、餐飲行業經理以及多數來自美國的“外國專家”。該學院翻譯委員會的初步目標是提供在200家三星級以上餐廳最常見的1000種菜肴的官方英文菜名。
盡管這個任務似乎相當艱巨,但馮教授表示,委員會將在11月份之前在網上公布初步整理的結果。
“餐飲店不會被強制要求按這套新的英文菜名制作菜單,但是,如果這些英文名被比較高級的酒店餐館采用,它們可能會流向全市小型、非星級甚至還沒有營業執照的餐館——這樣的餐館估計全北京有10000-40000家,隨后還會擴散至全國。”馮冬明說。
為避免這樣的跨文化溝通僅僅停留在菜名的層面上,該學院還準備實施一個項目,培訓酒店服務生用標準英語向用餐的客人介紹菜品及點菜。
討論稿公示后,有網友批評翻譯名字后面跟著的簡介太長了,應該要盡量簡短。另有網友說,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菜名叫法各具特色,翻譯得不倫不類,反而喪失了中國的文化特色。一些網友也表示,其實無須為迎合外國游客而翻譯菜名,如果要與國際接軌,不妨給菜品配圖,在圖片的旁邊用英文表明食品的原料。另有提議說,菜名直接寫漢語拼音,再配圖片和英文說明就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