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支農惠農
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啟了中國快速發展之門,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第一次“戰略提升”,那么,十六大以來,以推進新農村建設、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為主要內容的體制轉變,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又一次“戰略提升”。
新中國成立后,在建設初期,億萬農民為國家工業化、城鎮化提供了數萬億元的積累,作出了歷史性貢獻。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各國工業化初期都是農業給工業、城市的發展提供積累,但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就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這是帶有普遍性的兩個趨向。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說,“兩個趨向”的科學論斷,標志著黨的“三農”政策出現重大調整。縱觀十六大以來中央出臺的4個一號文件,從促進農民增收到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發展現代農業,都直指“三農”問題的薄弱環節,逐步形成了惠農政策新框架。
目前,“三農”發展出現重要轉機,但建立在二元結構基礎上的舊體制尚未改變,涉農戶籍、就業、財政、社保等方面的改革總體上仍然滯后。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小康,能否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
擴大就業促進和諧
今年,應聘人潮擠破招聘會玻璃門的“壯觀”場面少見了,但談起就業形勢,“嚴峻”二字仍揮之不去。來自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分析指出,2007年下崗人員數量會有所下降,但就業總量壓力持續不減。
“就業是民生之本”。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就業問題的新政策。一個具有開創意義的戰略決策是,確定了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社會地位,為民營經濟支持就業掃清了所有制方面的障礙。同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服務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的具體政策,為擴大勞動力市場需求開辟了更寬廣的空間。
在四川成都金牛區,一批下崗職工在新政策的推動下順利找到了工作。因為國家規定,當年招收下崗失業人員達職工總數30%以上的新辦服務型企業,3年內免征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所得稅。而各地推出的多種人性化就業服務措施,解決了無數大學畢業生和“零就業”家庭的困難。
5年來,勞動力流動和居住管理政策日漸寬松。在越來越多的人眼里,戶口已不再是職業選擇、享受公共服務、旅行、購物購房、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障礙,就業市場的活力進一步得到釋放。
從2003年開始,就業率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當前,促進就業、再就業,控制城鎮登記失業率,已被列為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目標。勞動保障部一位專家指出,這標志著政府工作的一大轉變,從以往注重經濟增長為主轉為向注重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并重。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社會就業總量不斷擴大,就業結構逐步優化。同時,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控制在4.3%以內。
今年3月下旬,就業促進法草案全文公布,向社會征求意見。勞動保障部有關負責人指出,通過就業促進法的制定,我國將建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
然而,就業壓力大是我國長期面臨的問題。要改變就業滯后于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進程的局面,任重而道遠。專家建議,應進一步確立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加強政府對就業的宏觀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