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三軍聯合科研方陣”應運而生
信息化戰爭的體系對抗、一體化聯合作戰等主要特征,呼喚著嶄新的科研思路和格局。
變化,從科研隊伍的人才結構開始。站在軍事科學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招賢納士,軍事科學院加大吸收有工程技術和作戰訓練背景的年輕人才,軍兵種人才比例逐年上升,科研隊伍呈現出軍兵種合成、高學歷和任職經歷合成、理論素養與指揮才能合成的新氣象。
一組數據折射出這一進程:近年來,來自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的研究人員比例,增加了11個百分點,在全院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中,有部隊各級指揮員任職經歷的占到了60%,一批作戰部隊指揮員走進科研行列,涌現出許多兼通軍事運籌和信息技術的青年專家學者。在研究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各個領域,他們擔負起最富挑戰的重大綜合性研究課題,一改過去那種各自為戰的“單一兵種作戰”方式,一個課題匯聚八方之力,從全軍到全國,從跨軍兵種到跨學科,聯合攻關頻頻上演。
在今天的軍事科學院,隨處可見身著陸、海、空軍服的科研人員。一個辦公室里,研究人員軍服各異,經歷不同,來自陸地、天空和海洋的不同軍事思想在這里交匯碰撞,一支堪稱“三軍聯合科研方陣”的科研隊伍,正在走向“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時代前列。
從“百舸爭流”到“聯合攻關”。隨著攻關協作、技術開發、人才引進和關鍵項目創新等一些重要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軍事科學院的專家們深入研究了復雜電磁環境對對抗行動的影響、作戰需求分析、作戰能力評估、作戰目標選擇、打擊效果判定、戰爭風險預測等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大量難題。
⑥新興學科在這里“安營扎寨”
漫步在西山腳下這座神秘的院落,也許你看不出世界軍事風云與這里一草一木的聯系,但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某個爬滿常青藤的青磚拱門邊,又悄然掛上了某個新興學會的牌匾。
憶往昔,從“中國軍事科學學會”“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等全國全軍性學術組織的建立,到承辦“孫子兵法國際學術交流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研討會”等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從幾代軍事專家接力編纂完成《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到第一部完整的《中國軍事通史》問世……軍事科學院在傳統軍事領域的學術業績有目共睹,影響早已走向世界。
今天,我軍軍事科研領域日益拓寬,一批新興軍事科學學科的學術殿堂正在這里奠基。某研究室主任葉征率先開展研究信息化作戰等新研究領域,推出了《信息化作戰概論》等成果。與此同時,空間戰略學、信息作戰學、反恐怖作戰學、軍事社會學、軍事心理學、軍事文化學等新興學科迅速成長,控制論、系統論等新興學科在這里與軍事學聯姻,填補了中國軍事百科的許多空白,衍生出諸多交叉學科、邊緣學科。
近年來,在軍事思想、軍事戰略、戰役戰術、軍隊指揮、軍制、軍事管理、軍事訓練、軍事裝備、軍事后勤、軍隊政治工作、軍事歷史、軍事百科等各學科,軍事科學院先后推出一大批有重要價值的理論專著,不少成果成為新興軍事學科的“開先河之筆”。
與此同時,軍事科學院進一步建立完善機關、部隊、院校、科研單位之間的橫向協調機制,擴大協作研究和成果使用范圍,使研究成果更好地進入領導的決策、更好地轉化為部隊的戰斗力、更好地應用于院校教學和人才培養。
角色轉型:從“書齋”到“演兵場”
在軍事科學院采訪,記者常常為尋找一名專家從辦公室追到演兵場。
今天,軍事科學院的專家學者,已經完成了從“秉燭學術殿堂”到“馳騁演兵沙場”的角色轉變,奔向一片片軍隊發展改革的試驗田。
在廣大官兵眼里,這些充滿智慧的人,仿佛演兵場上的一簇簇篝火。